以红色题材油画为例,看中国油画怎样由情节

如今共同的民族国家认同感知日渐淡化,得之不易的历史情节似乎走向消解。在如今全球竞争的环境下,需要保持本民族的国家认同和历史意识。20世纪中国产生了一批经典的革命历史题材油画,可以藉此回顾英雄事迹。

中国油画网络图片

相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地道战》,罗工柳后期的油画创作从一种叙述性转向了注重艺术提炼和概括处理。在《地道战》中,画家将几个人的动作安排得高低错落,使整个动作过程富于起伏变化的动感。同时,画面所有人的目光几乎都集中在瞭望口外,气氛紧张,作品的情节性十分明显。

罗工柳《地道战》

而《前赴后继》同样通过三个人从前到后的伏、坐、站的不同动作,表现了从抚尸痛哭到悲痛沉思,到化悲痛为力量的行为发展递进的系列过程。两件作品在表现运动的方式上具有相似性,都通过系列动作的递进来表现出运动的过程。但是,由于创作风格的取向不同,罗工柳这两件作品中的系列动作,在各自的画面上所起的作用却完全不一样。

《地道战》表现的是具体的动作过程,两组动作都具有处于特定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具体性,每一个人有不同的特征和细微的动作变化,对细节的表现也是真实具体的,整个动作过程的动态显得生动流畅。而正是这种动作的具体性展现出的瞬间情节,将事件的前后关系展现出来。

《前赴后继》网络图片

而《前赴后继》表现的动作过程则不是具体的特定动作,而是将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抽象为动作、表情等可视性的语言。画面上的每一个人象征着一种不同的情感状态,而三个人的连续性动作,暗示出从悲伤痛哭到悲愤崛起的情感变化过程。

作品完全减弱了情节的叙述性,没有具体的细节刻画,三个动作从前到后的动态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展示出一种庄严感。作品动作的变化体现出的是一种象征而不是具体情节的展现。显然,《地道战》重在过程的生动叙述,而《前赴后继》则意在象征性的表达。

全山石《英勇不屈》

全山石的《英勇不屈》同样明确地体现出庄重的纪念性绘画的特征。画家在创作体会中谈到对画面的处理:“为了表现人们的悲愤、仇恨和充满信心坚持战斗的情绪和力量,我想采用纪念碑式的手法,借助一些象征性的形象来表达主题形象。用群众场面,但着重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表情来表达悲愤、斗争力量和信心。至于其他部分,则用大块色彩,用近于平涂的画法,衬托出比较细致的脸部刻画。背景处理为曙光照耀着的天空,是想用来象征斗争的前途。”

中国油画网络图片

显然,作者有意识地采用了纪念碑性绘画的一些手法。在创作过程当中,刻画人物形象力求普遍性不求真实性,尤其是对于非主体人物之外的群体场面只象征性地予以表达,以此衬托主体人物,对比明显,这也是和情节性手法所不同的。

运用象征性手法,集中突出主体人物,使得《英勇不屈》在构图和人物动态塑造方面完全不同于此前许多大场景、多人物的情节性作品,如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对真实感的追求与《英勇不屈》的表达泾渭分明。相比《刘胡兰就义》主体人物的特指性和真实性,《英勇不屈》中的人物并不是具体的个人,而是一类人的代表,所以人物形象可以概括表达。

董希文《红军不怕远征难》

因此《英勇不屈》作品中除了人物头像刻画相当具体细致,其余地方都采用大量的近似平涂的手法,以虚化处理衬托出画面的主要部分,作为背景的天空部分则运用象征性表现,体现出了人物形象的普遍性特征,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是成功的。这些手法的运用正是纪念碑性绘画手法的体现。这些作品都是中国油画纪念碑性绘画创作方式的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