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城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m.jpm.cn/article-89438-1.html
彩亭古碑李原谅作者:何晓晖在华县城我看到了正在修建的彩亭,造型精美的亭子中竖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当地人说这是一块古碑,经历了近千年岁月,我很是惊讶。什么样的古碑,能保留千年至今,万千的古碑都荡然无存了,为什么唯独它能历经沧桑巨变,完整地存留到当代,其中一定有不寻常的故事。我走近石碑看来看去,猛然想起了童年记忆中的那块巨大的石碑。五十年前,我在南街小学上二年级,那时常在县衙门门前的广场上玩。在广场东南角上的草丛中倒放着一块巨大的石碑,街上的孩子们常在这石碑旁玩耍,有时会在石碑上爬上爬下,有时会趴在石碑上写作业。偶然也会在石碑上找字认,能找到几个认识的字,自然是高兴一番。但是,这是一块什么碑,干什么用的,孩子们谁也不知道,也很少有大人讲起。我对朋友说起当年的记忆,他竟然说这就是倒卧在草丛中的那块石碑,还说这是华州的一块名碑,是了不得的古迹文物。这块碑石,人们叫它李原谅碑。碑文记载着李原谅这个历史人物和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有相当的考古价值。我对这块碑有了兴趣。有人对我说起李原谅的事情,颇有一番传奇色彩。他说这个李原谅不是中国人,是伊朗人。原来的名字也不叫李原谅,他原名叫什么,他是怎么到中国的,谁也说不清了。唐代的史书却记载着,他参加了唐时国内的平叛战争。特别是在华州和叛军作战时〔坚守城池〕,以弱对强,以少胜多,坚守了华州城池,使上万军民免受屠城之灾,立下了丰功伟绩,是当时华州父老乡亲心中的大英雄,而且他的事迹世代相传,纪念他的这块石碑,世代受到华州人的保护,经历了无数次的战乱和变革,这块石碑还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我听到的故事,让我不禁对李原谅这个人肃然起敬,他显然是个人民英雄,还有着国际色彩。关于他的事情,我应该搞个清楚,不能仅仅知道个大概,否则就过意不去了。我查阅了相关的华州县志,县志的详实记载,让我对李原谅碑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李原谅祖籍安息〔今伊朗〕,唐朝德宗时,任华州刺史。李原谅本姓安,因幼时为宦官骆奉先所养,逐改姓骆,名之光。他早年从军,后累官至镇国军副史,驻防潼关。唐德宗建中四年()原经原节度史朱泚叛乱,占领长安,自称为帝,并派大将何望之轻骑攻占华州。李原谅闻讯,立即率部从潼关西进,赶走何望之,将华州收复,并迅速整修城池,准备守城器戒,并在几日内招募当地士卒万余人。朱泚数次遣重兵来犯皆被击退。李原谅因此升任华州刺史兼镇国军节度史。兴元元年五月,李原谅参加了收复长安的战争,因身先士卒,奋勇力战,数败朱泚叛军,被授予捡校尚书右仆射。贞元三年,李原谅率本军从副元帅浑瑊与吐蕃会盟于平凉(今甘肃)。会盟之日吐蕃伏兵突然袭击,扑杀了唐会盟官,浑瑊单骑逃遁。幸李原谅有备,救浑瑊出险。唐德宗为此勋劳,赐他李姓,改名原谅。贞元四年,李原谅兼任陇右节度史,离华州,移镇良原(甘肃崇信县东南),华州百姓为李原谅竖碑颂功。史书记载李原谅华州战争很简单,我想事实上那战争打的非常激烈,打的残酷。叛军用的是主力部队,是重兵,李原谅用的是少量官兵加上多数临时组建的民军,能取得数次保卫华州战役的胜利,那必是浴血奋战,几乎是倾城全民的抗击叛军的战斗。否则是不会有竖碑颂功之事发生,这块碑也不会千秋传承保护至今。这是一次军民同心抗敌的历史壮举。这绝不是一块普通的碑,它是一块人民英雄纪念碑。李原谅和当时抗击叛军的将士,都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誓死保卫了华州城池不被攻破,让千万城中百姓逃过一次原本难免的屠城劫难,他们不是人民英雄又是什么!华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为他们树立了这块功德纪念碑,既纪念那些流血牺牲阵亡的将士,也纪念指挥这次战争的将领李原谅。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事情,在华州史上,也是极其重要的历史一笔。我们认识这块古碑,了解这块古碑,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他们的业绩和精神理应永垂不朽!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块古碑,我倾情写下了这篇短文,以泣歌那些历史的英灵,以颂扬那不朽的精神。我相信,人民英雄不管经历了多么久远的历史岁月,他们都将永远活在人民心里。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李原谅碑和那个来自伊朗的英雄以及他的英雄事迹吧!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图片来源:网络原文作者:何晓晖编辑整理:华州文史荟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