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选择什么样的男人更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接力不忘初心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前言—

这节课程对于单身的你,可以作为找男朋友的参考。对于已婚的你,可以邀请老公一起来阅读。

当代的男人和女人最难平衡的两样东西,就是事业和家庭,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梁启超,就是一个把事业和家庭兼顾得很好的男人,我要表白一下,梁启超是我的男神,我心目当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就是他这样,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咱们仔细把这本书读完,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成为他的迷妹。

这本书是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的亲身回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家书,还原了他和9个子女之间的相处故事。

他的成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书上就有详细的记载。一提到梁启超这个名字,你肯定立马想到的是: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等一些历史书上写到的、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的历史事件。确实,梁启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社会改造。退出政治舞台之后,他又潜心做学术研究,笔耕不辍,留下了非常多的著作,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老爸。

-本节内容-

梁启超先后有两位夫人,李惠仙和王桂荃,生下了九个子女。

这九个子女事业涉猎极其广泛,成就非常重要,可能都是我们在今天没有意识到的,他们从政治、军事、历史、经济、建筑等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你现在能看到的身边的大楼、图书馆的书籍陈列、博物馆里的文物;甚至是看不到的物价变化、我们生活稳定的原因,全都跟这一家子有关系。

如果有梁启超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我想应该有一大部分人都会想“少奋斗十年”,但梁启超的儿女们从不依靠父亲的名声,从不炫耀自己的成绩,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梁家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新中国成立后,她还担任了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不仅对国内的建筑进行了研究和保护,还将中国建筑的魅力传播到了国外。而且他还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他对我们的影响就非常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当然他和林徽因的婚姻更是被大家广泛所知的,后面我们也会提到。

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他是中国第一个受过西方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回国工作,把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整体提升了一大截。

三儿子梁思忠在西点军校进修,毕业回国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淞沪抗战中有出色表现。特别可惜的是,梁思忠在前线时不小心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因此患上了腹膜炎,25岁就英年早逝了。可是,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来,梁家的孩子在社会上是丝毫不搞特殊化的。

二女儿梁思庄,就是本书作者吴荔明的母亲,她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的专家;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工作了整整50年。

还有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四女儿梁思宁是一位革命军人。

梁家的小儿子梁思礼,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并且设计、研制了很多项核武器系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梁思礼就是其中的副总设计师。

我每次说起这一段啊,都觉得肃然起敬,梁启超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全精英家庭。和现代很多丧偶式育儿家庭不同的是,梁启超是真正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部分的故事,历史书上没有告诉你,但是却相当精彩。今天我们要讲的梁启超,是一个日常版的梁启超。

开头说过,梁启超是我心目中的男神,我读过很多关于他的传记和书籍。我发现,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处理好家庭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他为人处事之道的精髓——那就是“遇事不指责”。

什么叫“遇事不指责”呢?

说一个细节,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中,彭于晏饰演的角色叫李天然,医院当实习生。有位医生负责带领李天然熟悉环境,他们来到一个装有福尔马林的玻璃容器面前,里面浸泡着一颗肾脏。特别荒诞的是,这位医生让李天然对着肾脏宣誓。

实际上,这一情节是导演姜文故意安排的,因为这颗肾脏的主人,正是梁启超。

梁启超一向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但在年,他突然频繁尿血,于医院——医院做手术。医院院长刘瑞恒亲自主刀。刘瑞恒毕业于哈佛大学,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手术过程很顺利,刘瑞恒干净利落地切掉了梁启超的右肾,但其实,该切除的是左肾。

后来梁启超的弟子徐志摩等人要讨个公道,想公开写文章批评协和医生。但被梁启超阻止了,因为他怕这场争论会影响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处处为人着想,非常有大局观的一个人。所以,他能推己及人,“遇事不指责”。也正因为不指责,节省了自己的精力和不必要的烦恼,能更加专注、直接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方面,来为你解读日常版的梁启超。

第一部分是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第二部分是他本人的高超情商。

1、坦诚流露自己的感情

这本书里总共收录了梁启超多封家书。多封,什么概念?梁启超活到56岁,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只有五岁。也就是说,除了没给小儿子写过信,梁启超分别给其余八个孩子每个人写过五十多封信。再加上子女们给他的回信,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孩子们的,通过这些信件,就能看出来。

梁启超写信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坦诚。他从来没有父亲的架子,有什么说什么,担心子女的健康,挂念子女的学业,他都会一五一十地写在信里。

年,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梁思礼生了一场大病,连日发烧,烧到了39.4度。那时候医学也没现在发达,一时之间,褪不了高温。梁启超特别着急,五天之内给海外留学的孩子们写了三封信——

第一封信写:这个烧老是不退,我怕是肺炎,看着很难过。

第二封信写:现在已经诊断出是肺炎了,我现在心很乱,连课都上不了了,只能靠写毛笔字来镇定自己。

第三封信又写:现在已经度过危险期了,真是谢天谢地。

梁启超作为父亲是不是特别可爱,他跟子女之间的通信就像是记日记一样,他的担心和无助都是真实的,而且,他很乐意跟孩子们分享这些。

都说东方男人特别含蓄,但是,梁启超在表达对于子女们的爱这个方面,却一点都不羞涩。他经常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们。比如他会表白:“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

你很难想象,他会给每个孩子都起小名,大女儿梁思顺是“大宝贝”,二女儿梁思庄是“小宝贝”,梁思懿被爱称为“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被称为“老baby”。有时候,会叫他们“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们”,每封书信里的称呼都饱含了浓厚的父爱。

年秋天,长久受到疾病折磨的梁启超,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得知大女儿思顺要回国了,他迫不及待写了一封信,跟大女儿撒娇:“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若是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作为父亲,他给孩子的这两句话,既温暖又有力量。梁启超的这种爱不仅惠及了所有儿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

他最有名的儿子和儿媳,莫过于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了。

梁林成婚后,他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写道:我本来就特别偏爱女孩儿,今天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跟我自己的女儿们一样可爱,简直是再愉快不过的事儿了。

还有一次,他读了整整一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有些醉了。于是,提笔给大女儿梁思顺写信,写道:“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信里还称赞了他的大女婿周希哲,说他:“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

这样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今天很多爸爸还是无法做到的。他们总是说,爱孩子行动最重要。可是,无论与子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平常生活中的直接表达,是不容忽视的,能让对方感受到的爱,才是他们能接受的爱。

自我表达非常重要,有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了一点:自我表达直接关系到身心健康。

家庭氛围的营造,绝对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和父亲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有很大关系。这份从小建立的安全感,是孩子长大后独自面对未知生活的力量来源。

梁启超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孩子们写信,这些信加起来超过一百万字,相当于10本书。正是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梁家的孩子们个个自信大气,为人处世都坦荡磊落。

除了对儿女坦诚表达,梁启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从不强求,而是提倡兴趣发展。

2、帮助子女找到兴趣

在教育上,梁启超会给子女提建议,但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本来他希望梁思庄学生物专业,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生物算是一个相对少有人研究的领域。

但梁思庄尝试之后,觉得没什么兴趣,梁启超知道了,很后悔,觉得自己引导有错误,赶紧又写了一封信过去,给梁思庄说:“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所以梁启超特别有共情能力。他会第一时间察觉到子女的感受,一旦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好,就立刻跟子女沟通,改正过来。

其实有很多父母是不可能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的。而且,他们总想着为孩子规划一切。

你一定听说过,钢琴家郎朗的成长故事,他小时候是被父亲逼着学钢琴,整个童年过得十分痛苦,因为父亲特别严厉,每天逼着他练琴。当然,在郎朗成名后,这段往事都传为了段子,但是,全中国能有几个郎朗呢?而像郎朗的父亲那样,不顾孩子兴趣的家长却有很多很多。

事实表明,尊重子女意愿是对的。梁思庄后来改学了冷门的图书馆学,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对待特别用功的小孩,梁启超也不是像普通的父母那样,一味地表扬鼓励。比如梁思成,从小就是学霸,一路刻苦到留学,可以说是标准意义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梁启超给梁思成写信,却不是只有表扬,而是让他在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时间学些其他知识,比如文学或是人文科学之类的,因为梁思成学的是建筑,是一门特别专的学问。梁启超担心,这样会把生活弄得太单调,而单调的生活容易让人厌倦。

梁思成在求学时出过一次车祸,学霸嘛,担心功课被拉下。梁启超就写信宽慰儿子:先好好养伤,人生还长着呢,不急着这一年半月的。

此外,梁启超还强调一点,要富养孩子。

3、在教育上富养孩子

这个“富”,不是奢侈的意思,而是一种精神上富足的状态。他宁肯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让孩子念好的学校,甚至出国深造。

梁启超的9个子女,先后有7个曾到海外读书或工作。尤其在他晚年,有5个子女同时求学、生活在国外。也正是这段时间,他频繁地给子女们写信。

放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的中国,这确实是非常超前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倒挺像的。但和普通家长有一点不同的是,梁启超对于应试成绩没有那么在意。

梁思庄在加拿大刚入校时,有一次考试只得了班上第十六名,沮丧得要命。梁启超知道以后,立刻写信过去,安慰女儿——“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后来,梁思庄经过努力,成绩提升到班上前几名。梁启超很高兴,又立刻写信嘱咐女儿——“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虽然和留学的子女们相隔千里,但梁启超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