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有山,皆曰西山。非远非近,有山有河,乃佳境也。
丙寅季夏,余奉调入城,始知我醴有西山。是山也,连仙岳,临渌水,傍瓷城,有水相隔,无桥相通,林深木秀,灌草杂然,中有古樟,老树森森,民居错落,鸡犬相闻。若夫有人与言,几疑乡间耳。
时余习文,穷搜典故文史,乃择日乘船,欲登西山。下船上岸,乃见西去之路,逶迤山脚,园菽田亩,翠绿纵横,近城而有田园风光者,渌水之隔也。山间松樟杂处,落叶塞途。书院小道,水泥阶之,至而不得其门入,乃败兴归。惟见书院门额,古字苍然,墙旧瓦疏,破败之象遍地。旁之宋名臣祠,更显败象,不忍赘言。独有古樟新芽,活力千年。
未知几何,西山桥成,乃辟为公园,水泥小道,蜿蜒林间,晨昏早起,人群蚁至。左权将军纪念碑,亦立于西山,青山掩映,巍峨醒目。烈士陵园复迁于此,山风拂柏,若语喃喃。
传隋杨素府,女执红拂,慧眼识李靖,乃与私奔。大唐底定,靖为将军,率军南征交趾,军次醴陵,然拂染疾,葬于西山,靖立寺,募僧护之。今红拂墓在、靖化天王矣。
渌江书院,乾隆迁此,左宗棠长之,吴德襄长之。光绪末教改,曰渌江学堂。民国肇立,西学东渐,士人学子,莫不景从,一时俊彦,概莫能外。官庄程潜,芋园立三,新阳左权,南桥子良,枫林时轮,长庆升熙。或反清,或工运,或抗日,或援朝,或自由。建勒石奇功,树千秋榜样,麻石铁錾,汉玉钢刻,渺渺乎凌烟,昭昭乎青史。
近城市而远尘嚣,修身读书埋骨处,书院周之,熊湘墓,太一碑,盛芳庐,千万著作,革命气节,百千美誉,集于一山,西山之幸也。
今书院重修,迁单位,拆破屋,立山门,征楹联,书法字,路铺麻石,坑建清池,植荷花,种芦苇,养锦鲤。新绿漫山,粉墙黛瓦,曲径通幽。山焕然也,书院焕然也。游客来,市民至,皆欣欣然有喜色矣。
登此山也,游书院,思往昔,吊逝者,缅先烈,情怀满满。而或渌江西去,瓷城风貌收眼底,其胸也开,其心也喜,其志也壮,登山之情,得无异乎?
李畋殿、神怡楼、惜红坊、思情亭,隐隐于绿树,碧瓦红柱,黑漆金字,地方文化,莫不绵延。左权勋碑,烈士陵园,红色基因,丰功昭烈,坦坦于天地,教化之功,概莫于心。
登山寻古迹,观今貌,发千年幽思,念白云之悠悠,惜今世之不易,怆然而涕下乎?
己亥腊月,旧文新学,余惶恐焉,乃于新年元日子刻,陈于君前,然区区惟锥轮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