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作者:郑波(
细草穿沙)尼康中国NPS摄影师,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
引言:
我在几岁的时候去过曲阜,那个时候不记事,只是模糊印象种,曲阜的房子很大,宫殿很雄伟,孔林神道的石像很有趣。这次陪父母再去,吸引我的是老建筑上的花纹,装饰,格局;
大都依稀可以从花纹的色彩,石牌的风格,各种图案的故事中,大概判断其朝代,历史,有些栩栩如生。
这次主要陪父母旅游,摄影几乎都是零散的花絮,光也比较硬。但我惊喜的发现,曲阜的房子上,保留了很多像故宫一样的花纹,色彩,甚至留存了现在很少看到的,真实的“榫卯结构”。
曲阜人给我印象不错,彬彬有礼,果然一派儒家文化之乡的风气,小城不大,人大都热情有礼,给人舒服的感觉。
这样的彬彬有礼,让我突然意识到,儒家文化对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为什么历朝历代都会倍加推崇儒家文化的原因,在这里可以不言自明。
从小到大,我对儒家文化一直存在多多少少的微词,现在来看,回归生命个体来说,老庄的道家,是理想国。但从社会结构的大环境来说,儒家确实是理想国。
拼了一些零散的照片,不为展示摄影技艺,只是作为记录,看看儒家文化在这个世界上的纪念碑。
有留意绿色那个色彩吗,这样的绿,是中国色彩里独有的,很多人问怎么学习摄影的色彩,就是这样学习的,走过,如果能抬起头看看,就不会飘过。
所谓色彩感,就是这样经常看啊,看啊,培养出来的对色彩的默契。
典型的北方庭院的格局,南方的园林里很少看到这样的红牌匾,唯独腊梅,可以不分南北,在哪里它都可以独立傲然。
看着宫墙的砖瓦,就想起了故宫了,但很多纹饰不一样。比如,从清代开始,五爪龙,只能是皇帝专用。其他的地方,龙,只能是四爪。
看着青色和蓝色,更像故宫了。曲阜的建筑,从明代,到清代,再到民国,现在都有,已经分不清是什么时候的了,但色彩不变,一样好看。
孔林的幽深小路,是不是有种: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的凄凉感?
有留意到上面那排符号吗?下面蓝色的部分,色彩就很漂亮。这样的房檐,本身就考虑光线的变化,所以中国古建筑,本身就是艺术。
这个结构很有意思,承重柱子,是方的,还很细,很少见到。
文化需要亲历,感受会不同,以前写了那么多色彩学习的文章,倒不如实实在在感受,看一些老建筑的色彩,让人印象深刻。
学习,总是仁者见仁的,学建筑的人看到的是格局,结构,学摄影的人,看到的就是色彩,线条了。
1.本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