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纳博科夫诞辰周年,布赖恩·博伊德四卷本《纳博科夫传》精装版近期修订再版。由于腿部手术未能如期愈合没能来到中国,布赖恩·博伊德以视频的方式问候中国读者们。我们获得了视频首发权,抢先聆听布赖恩·博伊德讲述《纳博科夫传》背后的故事。
众所周知,无论是纳博科夫,还是纳博科夫夫人,对于文学评论家们对纳博科夫及其著作的评论素以苛刻而闻名,甚至薇拉·纳博科娃对某些纳博科夫传进行过怒不可遏的刻薄批判,几乎没有人获得过他们夫妇的认可,除了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布赖恩·博伊德及其皇皇四卷的《纳博科夫传》。
布赖恩·博伊德的四卷本《纳博科夫传》,已被纳博科夫研究杂志创始人誉为“所有纳博科夫研究的基石”。这部传记,不仅得到了薇拉·纳博科娃的高度认可,更得到了纳博科夫爱好者及欧美文学评论家们的一致认可,认为这部传记是“纳博科夫作品所能有的最优秀的导读”,它“既是一丝不苟的学术研究的范例,也是想象力丰富的文学批评的典型”。
今年是纳博科夫诞辰周年,值此之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布赖恩·博伊德四卷本《纳博科夫传》精装修订版,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佳林翻译。前两卷书写的是俄罗斯时期的纳博科夫,布赖恩·博伊德从纳博科夫的家族史与其童年写起,复原了纳博科夫在圣彼得堡、克里米亚、柏林、巴黎的生活场景,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描述纳博科夫哲学观的发展轨迹及其艺术创作的影响;后两卷以从容不迫的笔调追踪纳博科夫美国时期的生命轨迹,以及纳博科夫后半生的生活史和交往圈,并以精细的手法对纳博科夫的重要著作进行了文学分析,成为了纳博科夫研究绕不开的文献级著作。
《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和《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精装修订版,布赖恩·博伊德著,刘佳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7月版。
作为纳博科夫研究的权威学者,布赖恩·博伊德除去四卷本传记之外,还编有三卷本《美国图书馆中的纳博科夫》、关于自身如何书写纳博科夫传记的《跟踪纳博科夫》,与他人合编的《纳博科夫的蝴蝶》和《诗歌与译文》等著作。此外,他还撰有关于《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参与建设关于纳博科夫的学术网站“阿达在线”。
年,布赖恩·博伊德与奥莉嘉·沃罗尼娜合编了纳博科夫写给妻子的书信集《致薇拉》;年,再度编辑了由纳博科夫散佚的随笔、评论、书信和访谈等组成的《思,写,说:未结集随笔、评论、访谈及致编辑书信》。另外,他还帮助意大利阿德尔斐七星诗社出版社和西班牙银河出版社编辑纳博科夫全集。目前,布赖恩·博伊德正在撰写另一部传记《卡尔·波普尔:发现之历险》。
左为纳博科夫。
6月29日下午,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佳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广西师大出版社“文学纪念碑”主编魏东,分别从文本特色、翻译体会及丛书架构三个方面来全面解析这套权威传记。
布赖恩·博伊德本来打算参与精装修订版《纳博科夫传》的新书发布会,以及出席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佳林发起的“纳博科夫与想象的艺术——纪念纳博科夫诞辰周年学术研讨会”,由于数月前腿部手术未能如期愈合而没能前来与会。故而,布赖恩·博伊德以视频的方式问候中国读者们和纳博科夫迷们。
在视频中,布赖恩·博伊德讲述了自己为什么撰写了《纳博科夫传》,以及他是如何撰写这部传记的,甚至还在视频中,向中国读者们展现他的书房。新京报文化频道幸运地获得视频的首发权,让读者们抢先聆听布赖恩·博伊德讲述《纳博科夫传》背后的故事。字幕由《纳博科夫传》译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佳林翻译。
07:49布赖恩·博伊德寄语。
布赖恩·博伊德:
纳博科夫夫人为何让我撰写纳博科夫传
问候中国!
我很高兴,我的纳博科夫传中译本得以修订面世!三十年前,这部传记首先以英语出版,它在上海的再版,说明它受到欢迎,没有被取代。我想告诉大家,我写这部传记的起因和过程。
我为什么写这部传记?
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都认为,纳博科夫是除莎士比亚之外最激动人心的作家,是最为取之不竭的作家,他给予优秀读者的最多,要求优秀读者的也最多。我认为,人们往往欣赏他作品迷人的外表,而对其隐藏的深度却浑然不觉。我想争取尽可能多的纳博科夫读者,请他们一起来探索这些深度。
在过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纳博科夫学者能够依据的他的生平细节很少。自从他将他的第一批文件交给国会图书馆后,他的档案调阅就要受到五十年的限制,而薇拉·纳博科娃却允许我接触全部的资料。我想让纳博科夫学者都能接触到这些档案中所有最重要的信息,能够接触到那些认识纳博科夫的人对他的回忆。
我还想让所有热爱传记的人,所有热爱丰富生平的人,能够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活,因为他的生活太迷人了。他先被祖国逼迫流亡,又被希特勒逼迫流亡,第一次流亡时,他出色地掌握了俄语;第二次流亡时,他又不得不要驾驭英语。他失去了大笔的财富,过了四十年贫穷勉强的生活,直到《洛丽塔》出乎意料地成为畅销书,让他再次富有。他是一个很能激励读者的人,面对厄运,他抖擞精神,他把一生献给了他的艺术和科学。
布赖恩·博伊德在书房录制问候中国读者的视频。
我怎么写这部传记?
我在多伦多写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纳博科夫的那部最长的、很复杂的小说《阿达》的。研究过程中,我想把纳博科夫的全部作品做一个梳理,结果发现,现有纳博科夫文献书目问题很大。完成论文后,我想,如果我能编一本完整的书目,把所发现的纳博科夫写作每部作品时的背景材料都加进去,我也就能对现有的那部纳博科夫传进行弥补,那部传记罔顾事实,竟然相信推测和影射。
于是在回新西兰之前,我去了美国东北部几家主要的图书馆。纳博科夫一直主张,作家应该把手稿毁掉,唯有定稿才重要。于是,学者们肤浅地认为,不应再期待有什么发现,可我却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等地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材料。
我读了十年的书,弄得一文不名,学业结束后又不再有奖学金,于是就买了一张“灰狗”月票(“灰狗”是一家私人经营的全美大巴公司,大多数时候,乘客都是那些买不起机票或汽车的人),这样就可以在一个月内无限次地乘坐灰狗汽车,真是太便宜了。为了省点住宿费,我把汽车当成了旅馆。举例说吧,我整天都在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工作,也没有必要在第二天去另一家图书馆,但我还是会坐上一辆南下的州际长途汽车,在车上整理白天的材料直到深夜,凌晨两点下车后,再乘汽车北上,在图书馆开馆前赶到那里。不能说气色很好,也谈不上干净,但因为年轻,还是劲头十足。我这样过了差不多两个月。
早两年前,我把论文的第一、二章寄给了卡尔·普罗弗。普罗弗是美国的俄裔学者,他在美国重新出版纳博科夫的俄语作品,同时写作、编辑自己关于纳博科夫的论著,还创办了一本俄罗斯文学刊物。他把我写的章节寄给了薇拉·纳博科娃。他告诉我,她非常喜欢。因此,论文完成后,我把完整的论文寄给了她。就在我准备飞回新西兰时,我接到薇拉的来信,邀请我去做客。于是,我没有直飞太平洋,而是飞往了欧洲,在那里待了四天,没完没了地问了许多问题。
她告诉我,我的博士论文是纳博科夫研究中最出色的成果。批评家们谈论纳博科夫已经差不多六十年了,而我当时才26岁,听到这样的话当然很开心了。因为我在美国的多个档案馆里做过研究,她发现,我对纳博科夫了解很多,她认为除了她以外,没有人会知道这些。两个月后,她请我帮她为纳博科夫的档案编目。于是,在接下去的两年里,我愉快地做了这份工作(是付费的)。她承认,她天性多疑,但她渐渐地信任了我。我问她,我是否可以写纳博科夫传,她答应了。
关于这部传记
我有一些最为自豪的记忆
当我把传记中的一章《作家纳博科夫》寄给薇拉·纳博科娃时,她说她一直希望有人能够把他的创作说清楚,现在我把她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尽管我的一些阐释也曾引起我们之间愉快的争执)。年,薇拉暮年时,她的视力下降,捧书都很吃力,却一直把我的传记第一卷放在床头,每天都要重温它。
几年后,纽约的一位文学家写道:“多亏了博伊德的传记,纳博科夫才得以复活。”第一份纳博科夫研究杂志的创始人把这部传记称为“此后所有纳博科夫研究的基石”。
这是我的书房,是我差不多四十年前写作纳博科夫传的地方。我给你们看看,我收藏的纳博科夫作品集,我关于纳博科夫的书,研究纳博科夫的著作,《纳博科夫爱好者》,《纳博科夫研究》,发表纳博科夫作品的俄文期刊、报纸等等。这个书房里不都是纳博科夫,但许多书都跟纳博科夫有关。
本文内容系独家原创。导语作者:新京报记者萧轶;正文作者:布赖恩·博伊德;编辑:榕小崧;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