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清明节,育儿号纷纷在给孩子教诗歌和传统节日。
有清明,有寒食。
.清明杜牧
有录音,有文字。
这种妈妈带着孩子一起读诗,还带有批判性思考的特别难得。
寒食节,上巳节,还可以延伸到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传统节日。
加强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教育本身,就有增强文化自信,重申华夷之辩的目的。
冬至节vs平安夜,耶诞vs毛诞。
今年清明节与耶教的复活节是同一天,对基督徒来说,是祭祀祖先还是纪念先人是一个重要的神学/意识形态问题。
一个人不能同时侍奉两个主。
有尊卑,有先后。
朋友圈里有位斜杠中年(教师+律师+牧师)提前几天就在强调“愿基督徒抓住见证的好机会,绝不放弃复活主日敬拜,反去随同扫墓。宁愿提前一天、或者推后一天另去一次扫墓。”
这学期被分派教近代史,借此机会看了些历史文献,有些感悟。
如曾国藩的《讨粤匪檄》。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买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祇。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嗣是所过郡县,先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朝不焚,无像不灭。斯又鬼神所共愤怒,欲一雪此憾于冥冥之中者也。”
多年以前,在光华bbs上看到有人说,有位教授反驳中国无宗教战争说,就是以《讨粤匪檄》为例。
曾国藩所痛哭愤怒的“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已成必须面对的现实,从历史大势来说,曾国藩打赢了太平军,孔子却输给了耶稣。
官方在纪念英烈。
清明祭英烈,他们为谁而死?
昨天单位的教工群里,有人转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清明节,除了学习有关清明的诗歌,读一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也是合乎时宜的。
传统封建王朝祭天,祭宗庙。
抗战时国共两党都祭过黄帝。
关于战前祭祀,今天似乎很少了,但是我们认为的现代公祭的典型事件就是国共共祭黄帝陵,那是中华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国共两党祭祀黄帝是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需要团结起来,所以这次祭祀可以成为当代公祭的一个里程碑的事件,这样的祭祀和古代的戎祭的功能也是很相近的。可以把这次祭祀称为“戎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