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韩寒一样,我今年也不惑之年。
看到阿耀枕边那本《麦琪的礼物》时,我相信我是懂韩寒的。
我们年少时具体的生活环境不同,他是上海郊区小镇青年,我是来自中原的矿工子弟,但大的时代背景,还是一致的。
我看过韩寒小学的作文,我们的结尾,都要写一句打倒美帝国主义。
我们10几岁最渴望阅读的年龄,都在前网络时代,无法一键搜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韩寒可能自己也没意识到,他的编辑老爸,和家里的一书架书,其在文化上的丰盈程度,已经超过了当时90%的家庭。此外,他有爸爸帮忙办的图书证,而我20岁前甚至都没在图书馆的书架前看过一眼,父母当时更是视一切课外书为洪水猛兽。
很多人对贫困的理解,仅限于物质层面,但它远远不止。
2
年,整20年前,我读高二,选择去了理科班,韩寒已退学2年,出版《像少年啦飞驰》。
也正是这一年,我把《麦琪的礼物》改编成《美丽金发》三幕小话剧,在讲台上组织表演。
用圆珠笔写的原稿件
女主是我当时喜欢的一位姑娘,身高.5,我挺渴望是自己跟她合演相亲相恋的情节,但考虑到自己简陋的相貌,还是把男主角给定了一位面部轮廓立体身高过的后排男生。
因为担心变成最终的表演太凄苦,我把小说原作改编成了喜剧结尾。
采用的方法,是另外新增了两位主要角色:诗人和天使。
诗人为了自己的诗歌创作,想要花一年时间寻找和亲眼见证世间至真至美的爱情,他去年圣诞节出发,到今年的圣诞夜,已经即将在外流浪满一年。但一年的所见所闻,让他非常绝望,过了今夜,他将用诗歌永远向世人宣布: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爱情,一切都只是生存的写照罢了。
而天使,拥有法力,会施法赐福,类似于给愚公帮忙的“帝”。
当然,这只是编剧本的人,在现实之外启用的金手指。
3
为什么是《麦琪的礼物》?
或许该问的是:物质和文化丰盈年代的深情,该怎么成立呢?
我想我和韩寒,都不会真正懂得吧。即便是韩寒那样的家庭,时代造成的匮乏感,也是深深地烙印在基因里的。
韩寒“含早的酒店房间”和郭敬明“带香味的卫生巾”,都是我们刻在骨子的痛痒感,就跟刻在莫言骨子里对于食物的痛痒感一样,这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的。
日益走高的离婚率和不婚率,其背后的支撑,是不必再为了无法选择而被迫长相厮守。
这未尝不是社会在整体上的一种进步。
这个年代,大家或许依然喜欢贫贱的爱情,但已经不会再信仰它了,你我的切身经验是不是早印证了这一点?
因为大的环境已经不同了。今天的穷,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缺少借口,像一种耻辱。
4
我对我们82年前后这代人的印象,从文化程度上来说是:
还没成熟,已经老了。
因为匮乏,我们在精神上大都先天发育不足,最终舒展开的,只是一种轻率的文艺罢了。
在网络上,我们几乎已经成为上古人类,对着满屏的诱惑、欢情、精明和专业,有些不知所措。
我们还时不时回味一下王朔给我们的深情痛击,可他的《不老奇事》还真有年轻人喜欢看么?
人在生命深处,向往的就是丰裕自由轻松愉快的生活。我们总不能嫉妒年轻人吧。
深情,更像是一种特殊年代的浪漫,是我们那代人的价值崇拜,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开始变得年长,就觉得自己都是对的。
但韩寒在《四海》里,给它留一座纪念碑,也是该肯定的。
只是,不必再过分凭吊它了。
也没有那么光荣。
5
我的剧本里,诗人在最后时刻见证真爱,向世人宣布:爱情永在!
天使让德拉的一头美丽金发,又重新长了回来,用上了吉姆纯玳瑁镶着珠宝的梳子。
现实中,我剧里的女主角嫁给了现已跻身银行管理层的同班同学,定居深圳,美满幸福。
电影里,阿耀回去了南澳岛,安然度日。
作品的归作品,现实的归现实。这不好吗?
时光再也回不去深情的岁月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