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曹含清在《怀念书信》一文中写过:“那些曾寄托了我们亲情与友谊的书信,那些承载了我们光荣与梦想的书信却像一座座纪念碑似的镌满了碑文,屹立在我们走过的人生路上。”当我看了百味年华编辑部出品的私人订制图书《我伴你成长》中收录的家书后,更深刻地认识到家书的分量。
《我伴你成长》一书是作者杨宝宇先生关于女儿成长经历的美好回忆,其中有他和女儿以书信方式沟通交流的往事。第一封信是女儿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杨先生从内蒙古满洲里出差回来,给女儿婧婧和婧婧的表妹分别带了一个套娃当作礼物。但婧婧对两个套娃都喜爱得很,就给爸爸写了一封信,表示不愿和表妹分享礼物。
杨先生读过信后意识到女儿出现了“自私的萌芽”,立刻重视起来。按照女儿“请速回信”的要求,认真写了回信加以正确的引导。虽然他在回信中写明,如果女儿坚持自己的想法,“爸爸还是尊重你的决定”。但女儿看了回信后,直接让爸爸把另一个套娃送给了表妹。
此后,书信往来就成了父女之间常用的沟通方式。比如,在女儿成人礼之际,杨先生在给女儿的信中郑重地叮嘱:“做一个懂得感恩、敢于担当、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人,对小家、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而在杨先生生日之际,也会收到了女儿的一封信,有一封信中写道:“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您也在一天天地变老,这一年来您的白发增长尤其得快,青丝变白发,付出了数不清的爱,那是我一生都报不完的恩!”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爱与感恩之情。
杨先生和女儿间进行书信交流的时候,并不是因为时空距离不能面对面交谈,也不是因为不方便通过电话和网络沟通。然而书信的方式或更婉转、更慎重、更准确、更完整、更深刻。书信往来更具有其它沟通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白纸黑字永久留存,随时翻阅情景再现,如同珍藏着的亲情档案。
人们在互致书信表达情感的时候,常常会用到“纸短情长”一词。或许就是因为一封书信的承载力有限,杨先生才选择用出书的方式来记录陪伴女儿成长的幸福经历吧。当我看到书中那一封封书信原件的插图时,真的感到那就是镌刻着杨先生父女深情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