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离世后,梁思成再婚小27岁林洙,赡

说起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爱情,只能用羡煞旁人形容,特别是在民国那个特殊的年代,用林徽因自己的诗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就像是人间的四月天一样,优雅阳光。

但是在林徽因离世之后,梁思成没有像童话故事里那样孤独到老,而是不顾亲友反对,突破重重压力续弦再娶,但对继子继女却又不闻不顾,甚至是因为一件小事就勃然大怒,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

01相遇相知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梁思成17岁,林徽因14岁,这次的惊鸿一蹩,为二人牵好了姻缘。

林徽因在随父留学英国期间结识了徐志摩,这位风流才子立刻沦陷,为林徽因写下了情书无数,虽然徐志摩英俊浪漫,才华横溢,但是林徽因无法接受已有家室的他。

等到林徽因回国,父亲又安排她与梁思成见面,只一面一定终身。彼此欣赏的两人在开始交往,从学业到事业,他们无所不谈,也就是在此时,两人共同选择了建筑学作为此后奋斗终生的事业。

据梁思成回忆,选择建筑学是林徽因先提起的,虽然当时他对建筑学还没有什么认识,但通过林徽因的简单介绍,就让他心向往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出国留学。

两人的大学生活,可能是他们一生中最轻松的一段时间,彼时的他们一起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求学,在学业上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在生活上彼此照顾。

期间林徽因的父亲意外去世,失去了家庭支持的她,萌生了放弃学业的想法,梁启超看出了林徽因的考虑,他立刻在经济上予以支持,因为此时的梁启超,已经把林徽因视作是自己的准儿媳了。

就这样,在梁思成一家的支持下,林徽因走出了阴影,并在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完婚,成为了一对学界伉俪。

两人都热爱着他们共同的事业,也热爱着彼此。但是当时国内的情况不容乐观,卢沟桥事变打乱了他们计划,刚刚筹建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因为战争影响只能选择南下,身体孱弱的林徽因终日卧床,手头拮据的梁思成变卖了自己的手表、钢笔,只为给林徽因买一点补品。

他们此时虽然困苦,却依旧没有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林徽因在病床上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成为了我国建筑学科的开山之作。

年,两人终于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北平,为新中国设计了国徽,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继续为发展我国建筑学科努力,为保护古典建筑奔走,但是此时林徽因的身体已经不堪重负,年她还是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梁思成和林徽因不仅仅拥有着令人羡慕的爱情,他们的事业同样让人赞叹不已。

他们从零开始大力发展了我国的建筑学科,即使条件艰苦,他们也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

可是因为病痛,他们没能携手到白头,两人一生致力于建筑研究,但没想到第一次为自己设计的建筑,竟然是林徽因的墓室,梁思成在苦闷中继续着他们共同的事业,在这时他遇到了林洙。

02续弦再娶,引发争议

林洙对梁思成、林徽因来说就像家人一样,年林洙来到清华大学学习,在父亲的引荐下结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对她非常关照,时常帮助她补习英语。

在清华学习期间,林洙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她在学校里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但是因为一些原因,两人的婚姻并没有持续多久就宣告破裂。

在林徽因离世后,林洙就尽可能地在生活和工作上照顾梁思成。两人于林徽因离世7年后,即年成婚,梁思成比林洙大27岁,这段婚姻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祝福。

人们只记得“人间的四月天”,因为梁思成的决定,好友与他绝交,子女与他不再往来,结了婚的梁思成反而成为了孤家寡人。

梁思成的余生都埋头于事业之中,在林徽因去世后,他似乎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他继续赡养着林徽因的母亲,哪怕是弥留之际心心念念的,也是前岳母的衣食起居,但是反观他对林洙的子女就没有一分亲情。

梁思成与林洙结婚时,已经是海内外闻名的专家学者,更是现代建筑学科开山鼻祖一般的人物,工资待遇非常优异,有着独栋小洋楼,衣食起居也有专门的保姆照顾,但就是这样,梁思成却始终不肯与林洙的子女同住。

林洙在离婚后便让一儿一女随自己姓,但是梁思成并没有接纳两个孩子的意思,每个月支付一定的抚养费后就不闻不顾,甚至不惜让孩子们在外婆家打地铺,也不让他们搬来与自己同住,偶尔见面也是不欢而散,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

面对年幼的孩子他指责多过教育,梁思成为什么性情大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没有尽到监护人的义务确实事实。

梁思成对待林徽因和林洙两人的态度判若两人,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转变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他对自己的两任妻子都是充满了感激之情。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开创了属于他们的事业,林洙陪伴着梁思成走过了最后一段时光。她们对于梁思成来说,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

03结语

民国时期的爱情总是那么引人瞩目,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思想观念激烈碰撞的年代,离经叛道在那个时代就是习以为常。民国大师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感情生活,在今天看来就是他们人生中的“污点”。

在这样环境的衬托下,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爱情就显得格外可歌可泣,两人相互扶持,一同经营着他们的事业,走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在生命最后的尽头也相互羁绊。

虽然在生活中没能白首偕老走到最后,但是他们的学术结晶却得以代代传承,当人们看到一张张的黑白照片时,他们的爱情故事又会被人们提起,这就是一种永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