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ldquo崇高性rdquo遇见

我国的艺术遗产所呈现出的一个突出的思维性特征是“崇高性”。这与近期艺术、遗产领域时尚的所谓“纪念碑性”形成鲜明的对照。西方的文化艺术遗产讲究所谓的“纪念碑性”。纪念碑(Monuments),源自拉丁语“monumentum”,直译为纪念的,纪念性建筑和文件。韦氏英英词典指:(老式用法)有拱顶的坟墓,同义词Sepulchre;法律文件或纪录;纪念物、名人、纪念人或事件的碑或建筑;(古代用法)符号、征兆、证据;(老式用法)雕像;边界或位置标识;颂文。总之包含纪念性雕塑、碑碣、坟墓、边界、标识等建筑物,也包括纪念性文字等其他物品。法国作家、学者,也是文化遗产保护者梅里美登记的historicalmonuments主要是建筑,当然也包括使得该建筑保持其特殊风格的一些收藏品,如家具等物品。因此本书对“monument”的翻译依据语境而定。在讲到法国“Monumenthistorique”时翻译为“历史建筑”,在其他地方涉及多种门类文化遗产时,大都翻译成“文化纪念物”,涉及古董一类时翻译成“文物”,涉及不可移动的古建筑、考古遗址、历史名胜时翻译成“古迹”等,依具体语境而定。而最重要的纪念碑的代表类型和形式无疑是“凯旋门”一类的建筑物。

巴黎凯旋门

我国的文化遗产、艺术遗产所遵循的原则为“崇高性”,而非西方艺术的所谓“纪念碑性”。“艺术”既可视为创作、表现、展演、审美、技巧等的综合形式,也是思维认知的特殊方式。不少西方学者、艺术史家对我国艺术遗产的批评和看法之所以隔靴搔痒,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来自于思维形态的隔膜。我国传统的文化特性表现为“崇高性”,以凸显“天人合一”的价值观。这也形成了视觉形象和造型的特点。考古遗址中出土不少的器物符号都与之有涉,如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中的骨器、牙器上刻有“日月山”的符号,学者译之为“炅山”,“炅”是太阳的光芒,“炅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山代表着高大,甲骨文以三个“峰”形意其高。高山与“天”有着密切而神秘的关联,这虽可归入原始思维范畴,却由此将山高“载天”转化为崇高价值和意识。山被认为是神仙栖息之处,云雾缭绕,所以我国有些工艺制作也以此为幻想模型,比如“博山炉”——一种香熏炉,用于燃香,使之香烟缭绕,生活上可以香熏住屋和衣物;宗教上与仙山相契合,云雾缥缈,颇有仙境氛围,设计上将香炉的炉盖制作成仙山的形状,称作“博山炉”。

博山炉

“崇高”从“山”。《说文》:“崇,嵬高也,从山,宗声。”“嵬”指高山耸立,原指高山。“丘”即“山”的特指形态。“丘”有以下基本意思:首先,山岳的自然形态。其次,“丘陵”的祭祀形态。《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学者认为它特指河川两旁的台地形。另外,“丘”还有一种解释:“丘,空也。”(《广雅》)巫鸿认为:“我们可以说丘的两种含义——建筑物遗址和空虚(emptiness)的状态——一起建构起一种中国本土的废墟概念。”将“丘”解释为“建筑遗址”和“空虚”或不错,却有必要进一步言说。丘作为高地,有两种形态,即自然与人为;后者以前者为基础,且常常融为一体。所以“丘”在形制上有坟墓之意,中山刻上即有“守丘”字样,即指陵墓、坟墓。建筑学家汉宝德说:“对比于西方的古建筑之美,中国除了高大的坟山之外,留下了什么呢?由于缺乏永恒的纪念性,中国古人只有‘立德、立言、立功’去努力,以便留名于后世。这一点,自文化的观点看,是超越西方的。”

“空”原来是一个具象词,时间上有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衍化过程;空间上有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叠化过程。从字义的演变线索看,空,金文,(穴,洞)加上“工”,指人工的、人造的洞穴。石窟为“穴”;居穴为“空”。“空”更附会了诸如“空宇”“空虚”“空灵”等意义和意思。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无论是从山的崇高具象到天的崇高抽象,还是以“坟山”之型对接“升天”之幻,或是在绘画艺术中——特别是山水画,以山水的实体形象反映空灵虚无、高远莫测的意境,无不表明这一特点。所以,“空”实为“形体-形象”的视觉和意象的重叠:实体在前,虚空在后。在这一点上,西文中的“emptiness”不能满足中文语境中“空”的原型意义和形象造型。至于在“废墟”形态中有“空古”之说,我以为较为勉强,至多只是从时间现象而言,真正的“实体性废墟”更多的只是残败感,而没有崇高感。虽然,在中文语境中也有所谓的“空虚”“空无”,但这一概念最具代表性的表述是在西来佛语中。

巫鸿先生考据了英语ruin,法语ruine,德语ruine,丹麦语ruinere,皆源于一种“下落”(falling),并总与“落石”(fallingstone)有关。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欧洲废墟的这两方面——它的废墟化及持久存在——都建立在一个简单的事实之上,即这些古典或中世纪的建筑及其遗存都是石质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洲的废墟才得以具备一种特殊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对石质废墟的这两种观察——一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