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用来在重大场合方面纪念对于人们追求以及信仰的英雄以及事迹,其中与政治、种族以及宗教义务都有关系,同时它还反映了一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纪念性以及礼仪功能。
纪念碑中还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制度体系——纪念碑性。形式上,纪念碑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特征。有利于科学的保护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对于后世历史学家的研究都有关联。
那么,让我们一起从中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纪念碑性当中的体现。
纪念碑性中国古代的传统纪念碑性
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理念特征在于重视直觉与体验。在我们熟知的人的理智、意志以及情感等有机整体架构当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古代最为流行的传统方式。
老子有段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古代主要强调的是环境随时间的变化下感受到的“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
前文提到,纪念碑性在古代还属于一种政治景观,其意义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纪念碑性中崇高意义的不同理解,反映在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三维一体的构造中。
季羡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在于天与人的结合,也是中国文化对于人类最大的贡献。
其主要方面体现在纪念碑性以及崇高性当中,并没有西方采用巨大的体量带给人的震撼之感,而是采用了与自然方式结合、与环境融合的方式。着重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美学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表达。
譬如在中国唐朝时期,我国对于瓷器方面的看重性以及上面的花纹,主要来自于唐朝开放性的人类思想当中。同时,唐朝信奉佛教的理念也逐渐改变了隋唐时。纪念碑性的流传以及花纹等。
唐朝拥有着三代公庙建筑,其运用了三维立体方式带来的视觉感,突出了重大的政治、宗教以及美学意义,表达出了中国当时的强烈纪念碑性。
西方古典的文化纪念碑性
西方古代古典文化理性思维主要建立在定量精确分析的基础上。
西方的哲学家祖先们,例如牛顿、拉普拉斯等都奠定了雄厚的数理基础。所以,在西方文化中宇宙是一个实体的世界,实体与虚空相互对立,相互分离。
西方人正是通过科学实验来认识了当中的文化理念,这样的文化观念使得他们对于建筑的美学定义凸显在了形体的和谐方面。
西方人“求真求全”的文化本性,使得他们在建筑形式研究方面逐渐走向科学化的逻辑性,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影响下,西方人对纪念碑性的崇高意义理解与中国就有着截然的不同。
康德认为:“崇高并不存在于自然界的任何物质当中,而是存在于心里。”
这一理论哲学对于西方美学有着巨大影响。力量等于崇高、伟大是人们意志力的扩张,崇高的体验能够通过强大的几何体从中体现出了人们心中的信仰。
在西方古代,纪念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不仅表现着西方神话人物当中的展现,同时也更是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由的向往。
纪念碑性在西方古代具有着视觉震撼的效果,譬如埃及金字塔、希腊雅典卫城、罗马万神殿等等这些都是古代西方艺术史的核心。
东西方古代纪念碑性的比较特征西方的外张
在西方古代,习惯用巨大的体量以及几何特征去表达建筑的纪念性特征,最早出现在埃及时期,埃及人习惯用三角形去表达自己对于太阳神的向往,也建立了当时最稳定的建筑结构——三角形立面传达。
自此之后,西方的建筑体系多数都以巨大以及具有神权、君权意义的纪念碑居多,譬如到西方最重要的古罗马时期的斗兽场以及浴场等宫殿建筑当中,都是以巨大的体量以及结合形态给人们一种强烈的震撼感。
一方面是为了突出自己国家的强大性,同时也是需要表达自己内心对于信念无比的敬仰以及向往之情。
能够在建筑之中传达出来的纪念性,并不非是人们趣味的几何形式,而是在与自然界结合当中的强烈对比,体现出古代西方人对于神明以及宗教、自由等多方面信仰的表达。
2、中国的向心
中国古代的建筑,除去故宫等高大型皇族建筑以外,基本上不会有超大尺度的建筑,体量也远远不及古罗马的万神庙之大。
在文化观念等方面,西方人与东方基本上是截然不同的。
在秦始皇建立了阿房宫之后,其宏伟之大也让后来农民起义之人认为中国不应该存在像如此之大的建筑之物。
在最早时期的封建社会当中,随着井田制的产生,人们心中主要将“九宫”与“亚”字等平面思想带入到了心中,也认为是东方历史上最传统以及规定的建筑体系。这就形成后来中国向心方面居多的纪念碑性。
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当中,“象天法地”的思想普遍存在。明朝的建筑当中居多数都以“天圆地方”的形态存在。
古代建筑主要还讲究风水等多方面关系,除去宗庙等多数纪念碑之外,能够让人们大型规划的纪念碑,还有就是帝王。
帝王对于纪念碑性的影响也在我国的历史上是十分重要。我国古代一直都有着儒家礼制的思想影响,在人们的心中构成了“九五至尊”的想法。所以相较于西方,我国的纪念碑性主要体现在了人物当中。
人们习惯用纪念碑当中的人物去祭奠对我国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英雄以及学者,这也是我国与西方古代建筑当中体验出纪念碑性的最大不同。
总结西方古代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让人为之震撼,中国古代建筑中也存在一种“纪念碑性”,这种性质明显反映在古代祭祀、宗教及宫殿等建筑中。但是,同为“纪念碑性”,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宗教和文化的差异。
通过比较分析中西方古代建筑的“纪念碑性”,使我们了解到两者建筑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重实体,强调科学理性的原则,建筑常用高大、几何、竖直向上的形态表达“纪念碑性”。
而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之一,“纪念碑性”与早期的权利象征密不可分。但是随着儒家思想成为城市建筑营造的指导思想后,“纪念碑性”隐藏在“择中”与轴线之中。
通过隐藏在建筑之后的秩序中,我们还可以隐约觅到中国古代帝王将自己丰功伟业以纪念碑的方式流传给后人。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给中西建筑文化的交流带来了碰撞、冲突与交融。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中国应把握社会发展的契机,将中西建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时代发展的建筑之道。
参考文献1、《浅谈中西方古代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兼论中西方文化差异》
2、《陈国兴.纪念碑空间的向度形态与崇拜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