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北京中科医院 https://yiyuan.99.com.cn/bjzkbdfyy/zljs/341640.html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主编,世纪文景出版的“巫鸿美术史文集”系列于年6月推出最新的第五卷《残碑何在》。自年6月出版第一卷《传统革新》以来,该系列文集已经陆续出版《超越大限》《陈规再造》《无形之神》等卷,计划收录作者年至今关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近百篇论文和讲稿,按照年代编排,展现作者的研究轨迹,是中文世界中现有的最为完整的巫鸿美术史文编。“巫鸿美术史文集”自出版以来获得了读者的肯定和好评,作者巫鸿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史研究学者、批评家、策展人,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任教,年当选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年获选为美国大学艺术学会杰出学者,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些荣誉的第一人。巫鸿教授著作等身,其专著获得包括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列文森奖)、Choice年度杰出学术出版物等重要奖项。哈佛大学美术史与建筑史系前系主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万兰卜阿(Yve-AlainBois)如此评论巫鸿的写作:“艺术品在他手里成为了历史中的演员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此次出版的“巫鸿美术史文集”第五卷《残碑何在》共收录14篇文章、讲稿,写作时间在年和年之间,近三分之二的文章创作于年之后,此前从未出版,可以说是研读巫鸿先生近年研究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其研究时限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乃至现代,时间跨度极广。研究对象涵盖了墓葬、绘画、器物、碑帖、雕塑、建筑等各门类。既有对具体物件的案例研究,分析其背后的概念意义与文化观念;也有通史性分析,以概念或物件为指引,考察其内涵和语境的历时性变迁;还有对艺术史学科方法论的总结、研究问题的反思。总之,我们既可以从中观察巫鸿艺术史研究方法的特色与创新,也可以观察其研究旨趣的承袭与变化,更可以通过这些研究,拓展对艺术史研究可能性的想象。突破艺术史类型的界限本卷收录的第1篇(总文集第58篇)《玉骨冰心——中国艺术中的仙山概念和形象》以“仙山”这一中国艺术独创的概念对象为指引,梳理了不同时代不同艺术类型(纸本绘画、墓葬壁画、石窟壁画、器物、摄影)对仙山的表现,不仅将艺术表现方式和表达观念的流变通过仙山连接起来,而且将中国绘画史、器物史、摄影史勾连起来,这种以主题为线索的艺术史书写打破了传统以类型为边界的艺术史书写模式,拓宽了艺术史的文化和社会内涵,与巫鸿一直以来的研究特色一脉相承。这一特色在本卷的《动物、祖先和人:再思早期中国艺术中的意义》、《镜与枕:主题与客体之间》等文章中也有所体现。对“仙山”图像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