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的一生一如她的诗句,清丽、热烈、赤诚。人们提到她,总会想到她是集美貌和才华与一身的奇女子,越走近她、越了解她,我们越能发现她超凡的魅力。
1.对待情感的理智
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提到美女,总让人想起阮玲玉,她惊艳了屏幕,却因情所困,25岁的年纪自杀身亡;提到才女,总让人想到萧红,她震惊了文坛,却被情所扰,年纪轻轻因病而逝。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美女、才女被困在情感的牢笼里,郁郁终生或者身败名裂。然而,林徽因对待情感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林徽因在16岁的芳华遇到了才子徐志摩,在异国康桥,徐志摩这位浪漫的才子向林徽因展开了狂热的追求。一个情窦初开、一个热情似火,本以为会花好月圆,但当林徽因得知那时的徐志摩已经结婚生子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逃离。
亲眼目睹母亲做妾的凄惨,加之林徽因内心的高贵,绝不允许她答应这段感情,即便徐志摩甚至因为他情愿背负抛妻弃子的罪名,和自己的发妻张幼仪离了婚,林徽因也丝毫不为所动。
在梦里,林徽因比谁都浪漫,等她又清楚地知道,生活不是梦,他喜欢梁思成给予她的简单的快乐,与他订了婚。
梁思成曾经对林徽因说:“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
林徽因真的用一生的陪伴回答了梁思成这个只问一次的问题。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事业上,这对夫妇牢牢地粘在了一起,就像一对连体人一样,共同经历风雨,共同享受阳光。
因为美貌和才气,婚前的林徽因不乏追求者;因为才华和人品,婚后的林徽因也不乏仰慕者。仪表堂堂、才情斐然的金岳霖就向林徽因表白过自己清洁无尘的爱,只是倾诉,不求回答。
那时,林徽因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面对这样一个男子,林徽因的内心也有波澜,她把自己的苦恼告诉了丈夫梁思成,梁思成彻夜难眠,第二天,他对林徽因说:“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将梁思成的话转述给金岳霖,金岳霖意识到梁思成对林徽因深深的爱,梁思成不愿意让林徽因受一点点委屈,不索取、不占有,只求对方一切安好。金岳霖选择了退出,他与梁林夫妇毗邻而居,并且终身未娶。
正如梁氏夫妇和徐志摩保持美好的友情一样,他们也和金岳霖保持着美好的友情,或者说更像亲情,在那个多灾多难的年代,患难与共。
有一种聪慧,就是清楚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然后能够理智的做出选择。林徽因就具有这种聪慧,她从不贪心,而是用心守护爱情和友情。无论是面对丈夫梁思成,还是知己徐志摩,好友金岳霖,林徽因都可以做到坦坦然然,问心无愧。
2.对待梦想的狂热
谁能想到,像林徽因这样的柔弱的女子,竟然是位建筑家。当然,林徽因对建筑有着独特的理解,她认为建筑“是另外一个世界,是凝固的诗”。想当初,梁思成也是受了林徽因的影响,告诉父亲梁启超自己要学习建筑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漂洋过海,到全美最好高校之一宾夕法尼亚大学追求建筑梦的时候,因为性别的原因,并不能够像梁思成那样顺利进入建筑系,但她并没有因此灰心丧气,而是入读了跟建筑相关的美术系,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这样学习两年后,她就成为建筑设计教授的业余助教,之后升为该专业的业余教师。可见她在建筑课程方面的成绩之优秀。
林徽因和梁思成成婚后,也像其他新人一样进行了蜜月旅行,但他们此行的目的不去追求婚后的浪漫,而是去世界各地考察古建筑。从圣保罗大教堂,经水晶宫、爱因斯坦天文台、包豪斯设计学院、古罗马大角斗场、罗浮宫等等,她和梁思成互相探讨着建筑知识,甜蜜而愉快。不知从何时开始,建筑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乃至生命。
有一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妇二人去往山西,名为消暑避夏,实际上,他们到了那里,看到古建筑便迈不开腿,度假再一次变成了对古建筑的考察。当然他们此行的收获也非常大,发现古建筑40多处,均记录在他们日后所著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
考察古建筑绝不是想象中的那么轻松,舟车劳顿是家常便饭。林徽因在给梁思庄的信中曾这样描述过考察路上的辛苦,“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累得不亦乐乎。”但林徽因虽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中国建筑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五台山佛光寺考察就是他们夫妻二人在这样的舟车劳顿中发现的。
新中国成立之际,林徽因和梁思成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那时,林徽因身体已经每况愈下,但她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国徽的作坊,“拖着病弱的身体,她辗转于满地的创意和图纸之间,累得实在支撑不住,就回到床上休息一下,起来再接着画。”真是有心人天不负,最后清华大学的国徽设计图案被鼓掌通过。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林徽因主要承担的是纪念碑须弥座浮雕的设计。而当时,她已经病得不能下床。但她仍旧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就拿花环图案的设计来说,“林徽因对世界各地的花草图案进行反复对照研究,描绘出成百上千种花卉图案。”最终才选择出以橄榄枝为主题的花环图案。
林徽因对建筑事业的专注和热爱,已经渗透进她的血液,在她的生命中生生不息的流淌。无论是从她在建筑方面的学识而言,还是从她对于建筑设计所做出的贡献来看,林徽因都是当之无愧的建筑家。
3.对待磨难的坚韧
林徽因是名门之女,在那个女子备受束缚的年代,她不但解放了自己的双脚,还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她同男子一样读书识字,出国留学,努力追寻自己的梦想,过好自己的人生。她既能享受得了富贵,也能忍受得了贫苦;既能登得上大雅之堂,也能住得下陋巷茅屋。但无论过怎样的生活,她都能满怀一腔赤诚,把生活过的有滋有味。
年,当日本的太阳旗令人痛恨的插满了北平,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俩不愿接受日本人的邀请,举家南迁,从此林徽因也在炮火声中开始了长达9年的流浪生活。
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丈夫梁思成脊椎病发作时疼痛难忍,母亲也卧病在床,林徽因虽然肺病缠身,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扛起了整个家。她常常翻山越岭,给云南大学的学生补习英语,以赚钱贴补家用。即使如此,由于战火连天,物价飞涨,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入不敷出。有时为了躲避空袭,也不得不借住在庵堂里。
生活艰苦,环境恶劣,林徽因的肺病也越来越重。如此窘迫的生存之下,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还是拒绝了美国好几所大学到美国工作和治疗的邀请。用梁思成的话说,就是“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在这样的日子,诗歌就成了林徽因的精神食粮:
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
像这样的诗句,早就植根于林徽因的内心。她也如诗歌中所倾诉的那样,果敢而坚韧地与磨难斗争着。直到年底,他们终于结束了长达9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了北平。
年秋冬之际,林徽因再次病倒了。面如死灰,双眼深陷,哪怕有片刻的睡眠对她来说都是奢侈,因为一声接一声的咳嗽在折磨着她。在医院的病床上,依然放着一本拜伦的诗选,她常常低声吟诵,拿书的力气没有了,就用手去摸一摸书,仿佛在用尽平生的力气从书中汲取力量。
死亡对于她而言并不可怕,因为早在十年前她已经被判定为肺病晚期,那时她经历了一次手术,手术前她用诗歌向这个世界告别:
当我去了,还有没说完的话,好像客人去后杯里留下的茶;说的时候,同喝的机会,都已错过,主客黯然,可不必再去惋惜它。如果有点感伤,你把脸掉向窗外,落日将尽时,西天上,总还留有晚霞。……
那次手术,林徽因挺过来了;但这次,严重的肺病似乎已将她耗尽。在死神的威胁之下,她异常的平静,也许只有拼尽全力过好每一天的人才会如此。
是啊,无论是在建筑、还是在诗歌和艺术方面,都留下了林徽因用尽全身气力书写的浓重一笔。没有白白来世一遭,死而无憾矣!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永远怀念林徽因!
(参考文献:《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