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昕余专访]参观南侨机工故乡缅怀历史传承精神
--访问马来西亚古来河婆同乡会
有幸访问马来西亚古来河婆同乡会,首先要感恩的是陈嘉庚的长孙立人叔,还要感谢我的诗友杨松明先生夫妇。
春天万物复苏,松明再三邀请去新山一游,主要是拜访南方大学学院,探望多年前合作编辑《海南移民史》的安焕然教授,同时,把这几年的出版的书籍捐给南方大学学院图书馆。
消息告诉立人叔,他马上高兴地说:好呀,昕余,如果有时间就去拜访一下古来河婆同乡会,你一定不虚此行的。
启程之前,立人叔和魏达人先生已经联系好了蓝秘书,抵达新山的第二天松明夫妇和我就迫不及待的驱车古来。
当然,功课还是要做一点的,成行前立人叔和魏达人先生都向我介绍了南侨机工的事迹和河婆同乡会文物馆,并发送给我多篇文章。抵达后还是受到了不小的震撼。
“龟来了“华人方言留下美好名字
古来,有着非常浓郁的乡村小镇气息,从新加坡到新山一路来到古来,一种古朴典雅水水相扣的青碧婉约,让我心旷神怡。
据说,古来实际上是海南话“龟来”的方言读音,早期海南移民居住在附近,春天河水上朔,乌龟爬上岸产卵生宝宝,人们会看到大量的乌龟涌上河岸来,所以,看到的人会大喊:龟来了,龟来了!这个地方便被延续下来,称为“龟来”,也就是普通话的“古来。
在古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乌龟的影子,在墙上、屋檐、院落,这里美好的传说,处处可见。
古来河婆同乡会,坐落在沿街的一栋朴素的楼房内,沿着窄窄的楼道来到二楼,立刻就被精致大气的河婆文物馆吸引。没有打招呼就先行参观,已经等在三楼的代会长邱远明先生以及各同仁赶紧从三楼的办公室下来二楼,在文物馆的大厅内热情接待了我们。
出席座谈会的代表包括代会长邱远明,团长吴国潭,教育主任曾庆荣,市四驱车队蓝杰豪,刘志华,执行秘书林春燕,文物馆主任刘德兴等。
创建文物馆,传承前辈创业历史
邱会长首先介绍了河婆文物馆的建设和创立,
邱会长说,河婆人早年从中国来到马来西亚的柔佛,逐渐在新山古来附近定居下来,前辈们辛勤创业都有不俗的表现,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河婆会馆就是要把前辈创业的精神和事迹以及南来的历史保留先来,传承下去,让年轻人和后来者学习并缅怀。
先辈们筚路蓝缕非常不容易,创业打拼值得后代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和不朽的精神,保持河婆人永远不倒的历史丰碑。
前会长黄福庭是第二代华人,他提议通过会馆牵头建立河婆文物馆,在理事会上提出来就得到了各位理事的赞同,大家积极参与收集文物和历史资料,把自己家里的文物器件甚至正在使用的也都贡献出来
“我们可以花最少的钱建立今天的文物馆,跟各位乡亲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邱会长说,大家非常支持工作,他自己也捐出了许多。
邱会长指着面前的文物对我说,这些锅碗瓢盆,看起来不起眼,都是前辈下南洋从大陆带来的。
邱会长还特别给我解释烧柴的泥锅灶,他说,这和我们家乡的一模一样,一种亲情油然而生,我们在简单的河婆人家展示厅拍照留念。
代会长邱远明说。该会文物馆耗资30万令吉,是个宝贵的文化创库,供各界人士作为研究的对象。尤其是中小学,大专学生和后辈青年等,目前已经吸引了上千历史研究员参观学习。
四驱万里行缅怀南桥机工抗日事迹
座谈会上的另一大主题就是关于“南侨机工”。边参观,边听讲解员的讲解,特别是四驱车对队长刘志华先生,因为他们特别组织了重走滇缅公路,“四驱万里行——重走南侨机工抗日滇缅路”对南桥机工的实际更加了解,给我讲了许多活生生的故事,非常感人。
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候,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为了支持抗战,保家卫国,在东南亚振臂一呼,号召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因为那个时候,中国还处在非常落后的时期,不但缺乏战备和民用物资,甚至连会驾驶汽车的司机都很少。许多海外物资也无法运送至国内,陈嘉庚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新马等地呼吁热血青年抗日救国。
在陈嘉庚领导的爱国华侨宣传发动下,新马等地先后有多名热血青年组成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告别妻儿老小,视死如归地奔赴在滇缅公路上,执行向中国运输抗战物资的任务。滇缅公路当年是中国与外界陆路联系的最重要通道,是向中国运输抗战物资的重要补给线,也可以说是抗战的生命线。当年日军发现了这条运输线以后,几乎每天都派飞机前去轰炸和扫射,造成了机工们的重大伤亡。当年的三千多机工,有将近一半牺牲在这条路上,永远地长眠在了滇缅公路沿途那一片崇山峻岭之中。这些南洋机工们不仅谱写了南洋华侨史上最悲壮的篇章,而且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南侨机工的悲壮史实长期被埋没、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新加坡华人社会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侄子陈共存先生,才发起并推动了对南侨机工的纪念与研究活动,使南侨机工又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