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10月1日,举国欢庆的日子。
在这一天到来前,全运会欢乐又安全地闭幕;孟晚舟回到祖国;航天集团宣布中国首个探测太阳的卫星即将发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到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家旅行网站发布预测称,国庆期间全国国内游人数将达到6.5亿人次;交通运输部提示,十一期间预计全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万辆。不久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告诉媒体,截至9月18日,中国新冠病毒疫苗完成全程接种.7万人,接种总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78%,人群覆盖率位居全球前列。而在9月27日,新冠肺炎福建省报告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已下降至2例。
在稳健又元素丰富的社会经济运行轨道上,爆发力十足的黄金周与细致入微的疫情防控措施并存,成为后疫情时代并不罕见的中国图景。服从政策和大局,我的同事取消了年假出京计划,但预订了京郊的民宿、公园的球场、网红的餐厅和剧本杀门店;也有同事亟待回家,被单位认可的出京理由包括,与异地的孩子团聚,探望病重的母亲,参加哥哥的婚礼。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养成了习惯,进入公共场所前就准备着,打开健康扫码登记的手机程序。一切似乎形成了自然的馈赠闭环,个体考虑群体,群体尊重个体。
图说:9月28日,国庆将至,武汉街头张挂国旗气氛渐浓。视觉中国供图
这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国庆节,又注定平凡。
世界卫生组织北京时间9月28日零时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例,较前一日增加超过28万例,死亡病例增加4千多例。考虑到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综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眼下我们可以不必为自己过分担心。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年了;年,我们早就找到与病毒缠斗的方式并拥有充分的经验与充足的物资;年,我们如常生活,所有对未来恐慌的流言和对人类末日的描绘都消解在日常的烟火气里,日子比起往年的国庆节似乎没什么新意——学校的黑板报用上红粉笔;街心公园换上开得更艳的花;商品促销广告画上巨大的感叹号;针对一些热门的路线,人们抢光了网站发售的高铁车票。
我们吐槽“十一又是人挤人”,带着真诚的烦恼,而这烦恼是多么可贵。我们清楚,从年开始,为了回到“日常”,人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代价。舆论高光下的白衣战士,无名街巷里的普通民众,一个昼夜值班的基层干部,一医院的农民工,一个独自居家隔离的老人,一个遵守防疫规定久未归家的年轻人……国庆节应为国的每一位守护者和建设者而欢庆。在人类与病毒的大战里,他们都值得被记得姓名。
不久前,我恰好“参观”了这样一块“纪念碑”,上面的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几乎都拥有均匀的光照,不因身份特殊而显赫,也不因事件微小而潦草。它切中了我价值体系里对个体的珍视,又恰好击中我们在年国庆节前的集体情绪。
这块“纪念碑”是一本书,名为《为了不能忘却的爱》,记录了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多段源自新闻报道的“奋斗史”。
“我们也应该为凡人英雄、无名英雄树碑立传。”编者在书序中写道。后来我得知,两位主要编者,施芝鸿曾担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曾松亭曾就职于共青团中央志愿者工作部。此外,超过20名高校教师、在校大学生、基层干部、作家、编辑、青年志愿者参加了这本书的编写工作。工作强度非常大,编者们必须从海量新闻报道中撷取闪亮的故事,再将这些故事转写为“精华”,分条分类收入书中,并标注报道日期与来源。初稿的修改完善工作就超过8个月。
在书里,习近平总书记的抗疫行动线紧挨着平民志愿者的夜以继日;重症八仙超级英雄般的降临离普通小护士的“逆行”不远;毅然捐出巨款的企业家和为几百只口罩奔走的留学生一样重要……读着读着,我忽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我的采访对象,是《中国青年报》刊载过的故事:一位在武汉工作的试剂盒销售人员,在核酸检测最难跟上、武汉封锁最为严密的日子里,自发把8万只核酸检测试剂盒带进武汉。最终,他供职的企业不仅将试医院,又追赠了不少其他物资。
“本来想做生意,做着做着就成了公益。”采访时他对我说的这句话我永远也忘不了,一个普通人,本过着一种普通的生活,打着普通的小算盘,可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时,他思想与行动的转身完成得迅速又简单。
他也是那个曾给予我们“不能忘却的爱”的人,当初我的报道早就沉入信息的银河,我很惊喜,有人打捞出这点光亮,为他留名,并让他的名字和“同道者”同行。
关于“不能忘却”,最初的念头早在年春节就诞生于施芝鸿脑海了。当时,他在家休假,收到文友的诗:“烟雨苍茫黄鹤楼,江城宅家念亲友。共赴时艰御疫敌,大爱长江天际流。”他想,自己不能像医护奔赴前线,但能把抗疫斗争中各条战线、网上网下的好故事、好文章、好诗词广泛搜集起来,记录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让子孙后代了解和铭记“不能忘却的爱”。这个想法很快为他聚拢了一批文友与志愿者。施芝鸿记得,讨论定稿时,他与曾松亭等编者会高声将每一条段落朗读出来,有时“情不自禁地哽咽落泪”。
我明白那种感觉,就像被一个个名字、一段段故事带回到新闻发生的现场。
今年4月,这本书的第一版问世,便成了我的案头书之一。它不是英汉词典,不是新闻法律法规手册,不是唐诗三百首,也不是经典报道合辑,但却是一本也许不会总打开,但望着书脊,就会想起自己来处的小小“地标”。
5月我得知,这本书的编者联合人民出版社,在爱心企业的资助下,向中央援鄂医疗队的4万多名医务人员、多名援鄂公共卫生和疾控人员、人民解放军派出的多名援鄂医务人员赠书。我猜想,他们中一定有人能在书里找到自己的名字,会不会与编者隔空击掌;而那些与这本书偶然相遇的读者,即使没有“事迹”被媒体报道,被书籍摘录,但每一次掏出手机扫描健康码,每一次忍耐与家人分别的漫长时光……他们会知道,这块纪念碑不只为英雄留名,无名者也该在国庆节这天为自己鼓掌,他们努力的痕迹无法擦去。
是什么样的痕迹呢?不就是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正度过的,或喜或忧的平凡日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