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影《无问西东》上映,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赚足了眼球。
《无问西东》剧照
沈光耀的原型,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在淞沪会战中驾机撞击日本军舰的“神州第一人”,沈崇诲。
他出身名门世家,还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材生。
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投笔从戎,不惜捐躯赴国难。
在乱世,千千万万个“沈光耀”托起了中华民族重生的希望;
在今朝,这个舍生取义的故事仍然感动和激励着中国人——笕桥精神,永垂不朽。
文
谢芳韩飏(瞭望智库实习生)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出身深明大义之家
在电影中,
沈光耀家里的匾额,
有“三代五将”的荣耀;
在现实中,
沈崇诲也出身精英世家。
祖父沈味兰是晚清重臣张之洞的幕僚,
父亲沈家彝是著名的法学家,
任职于北平法政界,
曾是中华民国司法院大法官、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母亲陈氏是出身贵州的名门望族,
外公曾任广东布政使。
整个沈家家境殷实,社会地位很高。
沈家彝的诗词墨迹
沈家彝有两件事最为人称道。
一件是三次保释李大钊。
年4月6日,
张作霖派军警袭击苏联大使馆,
逮捕了李大钊。
沈家彝作为其好友,
冒着极大的风险,
连续三次登张作霖帅府,
为李大钊作保,力劝张不要杀李。
无奈,张作霖杀意已决。
另一件是拒绝日本首相。
沈家彝早年曾留学日本,
与广田弘毅(年当选日本首相)是同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
侵华日军高官冈村宁次
手持广田弘毅的亲笔信,
到沈家“请”其出山。
沈家彝不惧威胁,当面断然拒绝。
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父亲,
影响了子女的一生。
沈家彝共有八子三女,
他经常教育子女:
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做汉奸,
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对国家不利的事情。
作为母亲的陈氏善良博学,
不仅教孩子们识字、算术、写作,
而且还经常给他们讲岳飞、史可法等民族英雄的故事。
沈氏兄弟于北平合照
左起依序为老大沈崇训、老二沈崇诲、老三沈崇教
在这样的言传身教影响之下,
沈家的孩子们成了栋梁之才。
除了我们的主角沈崇诲,
老六沈崇健(号叙韩)
在燕京大学毕业后积极投身革命,
后成为我国著名的外交官,
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老七沈崇刚是我国著名水利专家,
曾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2少年英才文体兼备
排行第二的沈崇诲,
年出生在江苏江宁县,
后随父母迁居到湖北武昌,最后定居在北京。
他先后在北京成达高等小学、天津南开中学就读,
成绩一直很好,还十分爱好运动。
年,沈崇诲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并成为学校足球队和棒球队队员,
师从马约翰教授。
马约翰祖籍福建厦门,
是我国第一位体育老师,
也是我国近代体育的先驱。
清华大学为了纪念他的贡献,
创立了“马约翰杯”,
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六十届。
清华大学第26届“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女子短跑比赛
在马约翰的指导下,
沈崇诲多次参加大型运动会,
曾获得华北锦标赛足球冠军的佳绩。
他在南开、清华的老同学黄中孚回忆说:
“有一次与外来的球队决赛,
一球将他的门牙打落,血流满脸,
队长和球员喊他下去,
连观众都吼起来了。
他因战况紧急,
输赢只差十二分钟,
频频摇手,毫不迟疑地撑下去,
沈兄爱团体而肯牺牲的精神被认为是无与伦比。”
清华大学棒球队员合影(左二为沈崇诲)
3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
沈崇诲遵从教育厅的分配,
远离条件优越的北京,
到绥远(今属内蒙古中部)去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占东北后向华北进逼。
这使沈崇诲意识到,
如果国家亡了,
建设西北又有什么意义?
如今救国最切近之途莫过于从军。
年12月,
中央航空学校在北平招收学员,
沈崇诲冒雪赶回北平报考。
年2月,
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被分配到飞行科,
成为中央航空学校(杭州笕桥航校)第三期学员。
中央航校的培训十分严苛,
需要先后经过四个阶段的课程:
最初的入伍教育,
教授基本飞行本科初、中级教育,
教授驱逐、攻击、侦察、轰炸飞行的本科高级教育。
中央航校学员合照
“救国莫急于防空。
吾辈今后当翱翔碧空,
与日寇争一短长,
方能雪耻复仇也。”
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
又有良好而系统的科学素养做基础,
沈崇诲仅用一年半就完成了学业。
与他同一时期的其他学员
如被誉为中国空军“四大金刚”之一的刘粹刚,
学习了三年;
曾任蒋介石和宋美龄座机
“美龄号”、“中美号”的座机长衣复恩
完成学业也花了三年。
年12月,
沈崇诲以毕业考试第一名的成绩
留任航校飞行教官,
后被调到空军第二大队第九中队任中尉分队长。
他到飞行大队后,
更加注意钻研空军作战技术,
特别是轰炸机的战术应用。
沈崇诲在教练机前留影
4关键时刻毅然捐躯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中国空军部队配合陆军、海军同日本侵略军作战。
当时,沈崇诲所在的中国空军第二大队
驻扎在安徽的广德机场,
他们加紧训练,准备迎接战斗。
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
空军第二大队立刻投入战斗。
8月14日,空战开始的第一天,
沈崇诲和其他战士们
驾驶着“诺斯罗普”式轻型轰炸机,
从广德机场出发,飞到上海上空,
轰炸停泊在黄浦江吴淞口的日本军舰
和日军据点汇山码头、公大纱厂。
“诺斯罗普”式轻型轰炸机
战士们上午完成轰炸任务,
中午飞回机场,
下午两点多载满弹药继续轰炸。
他们多次击中敌军目标,
炸得敌军胆战心惊。
恰好,汇山码头上堆满了
日军刚刚运来的军火,
我军的轰炸引爆了那些军火,
炮火、烟雾直冲云霄。
看到这样的景象,
正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的地面部队无比振奋。
8月19日上午9时,
空军第二大队第十一中队
和第九中队又奉命出发,
执行轰炸敌舰任务。
沈崇诲驾驶的座机编号为“”,
副驾驶兼投弹手为陈锡纯少尉。
不料,“”号轰炸机突然发生故障,
机尾冒出一缕白烟,速度也慢了下来。
沈崇诲尝试重新发动马达,
但是飞机没有响应,
机身剧烈震颤、迅速下滑,
火苗窜上了机翼的油箱。
沈崇诲边试图控制失控的飞机,
边命令副手陈锡纯跳伞,
而他自己拒绝弃机逃生。
陈锡纯也选择了“抗命”,
两人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驾机撞沉敌人军舰。
《中国空军抗战史画》中,沈崇诲与敌舰同归于尽的画面
此时,日军军舰“出云号”
正指挥航队与中国空军激战。
沈崇诲将驾驶杆猛力地一推,
直向着“出云号”撞去。
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将中央航空学校的誓词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中央航空学校誓词碑
据战友后来回忆:
沈崇诲曾经多次表示,
一定要击沉敌人的军舰,
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一位战友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这时,看到在我们下方二千呎,
有一只孤独的飞机在慢慢逡巡着。
我们立刻降低。希望它就是我们的号机,
希望招呼它归队……
白龙港附近有大批敌舰出现。
看见我们雄伟的阵容,惊慌失措,
向上海方向蠕动逃去,机会太好,
可惜我们的炸弹已投光了……
那架在我们下方、敌艇上方的孤独的飞机
——现在已认明是沈崇诲的号了
——忽然对准一艘最大的敌舰,开足油门直冲下去……”
5笕桥精神永垂不朽
在清华西大操场南,
有一块黑色的花岗岩石板。
石板上刻有包括闻一多在内的43名校友烈士,
沈崇诲的名字就在前十位。
在南京紫金山北麓的航空烈士公墓园里,
沈崇诲烈士的碑文如下:
沈崇诲中尉飞行员
烈士
湖北武昌人。
中央航校三期毕业,
任空军二大队九队分队长。
年8月19日
于上海白龙港洋面驾机撞沉日舰,
英勇殉国,
时年二十七岁,
追赠为上尉。
紧靠着沈崇诲烈士墓的是当年
与沈崇诲同机的副手陈锡纯烈士墓,
碑文上写着:
陈锡纯少尉飞行员
烈士
湖南长沙人。
中央航校五期甲班毕业,
任空军二大队九队飞行员。
年8月19日
于上海白龙港洋面随沈崇诲驾机撞沉日舰,
英勇殉国,
时年二十二岁,
追赠中尉。
可惜,陈锡纯烈士没有留下照片。
年9月1日和年8月24日,
我国民政部先后公布了在抗日战争中
为国捐躯的名及名
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其中空军英烈共17名,分别为:
高志航、乐以琴、阎海文、黄毓全、
王天祥、全正喜、沈崇诲、刘粹刚、
陈锡纯、吕基淳、李桂丹、吴汝鎏、
何信、陈怀民、黄莺、邵瑞麟、周志开。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英烈碑上
现镌刻着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的名字,
其中,中国抗日航空烈士就有名。
17位著名空军英烈的名字也镌刻其中。
“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鸟瞰图
正如以高志航、沈崇诲等空军英烈为原型
拍摄的电影《笕桥英烈传》片尾所写的那样:
长空壮士血,万古军人魂。
这些英雄烈士的慷慨牺牲,
写下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更为中国空军建立了
大智、大仁、大勇的笕桥精神,
千年万世,永垂不朽。
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