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林徽因《你是人间四月天》
20年前,影视剧《人间四月天》热播,讲述了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之间的感情纠葛,使我们愈发了解了林徽因的风雨一生。
01
林徽因,本名“林徽音”
年6月10日,于乱世之中,余杭林家大宅里,一声婴儿啼哭,给林家之人带来了一丝期盼。
他们依据《诗经·大雅·思齐》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给她取名“徽音”,希望这个孩子能像《诗经》所言那般,“继其(大任)美德之音而子孙众多”。
直至年,林徽音因其名与一男作家林薇音搞混,便改名为“徽因”。
02
出身于书香门第,才情俱佳
闽侯林氏是当时出了名的书香世家,给予林徽因较好的原生家庭背景。
祖父林孝恂是晚清翰林,通中学,读西书。
而父亲林长民因时代变迁,在西方文化的熏陶之下,不被世俗礼教所困,培养出自信、独立、坦诚且包容的林徽因。
12岁的林徽因进入学校,修读自然科学、历史文化、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开拓了视野,更陶冶了性情。
林徽因喜欢学习英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她拓展了全新的世界。
然而,世间所有的相遇皆不是巧合,冥冥中早有注定。在那个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年代,我们对未来的探索,意味着去路艰险。
03
与徐志摩的如诗之缘
在林徽因的人生里,徐志摩是难以绕开的命中注定。
年,林长民带着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
第二年,林徽因与徐志摩在伦敦相遇,两人无论是从个性、兴趣还是认知来看,他们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十年岁月,徐志摩与林徽因畅游诗海,让诗歌在彼此生命里不可或缺。
奈何就在他们相识的第十年,徐志摩在一场空难中遇难,直至他生命中最后一刻,与林徽因只是知己,像早已注定这般。
林徽因在《悼志摩》中写到:我认得他,今年整十年·····不用说他和我父亲最谈得来,虽然他们年岁上差别不算少,一见面之后便互相引为知己。
自此,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思念之情,留在岁月的诗篇里。
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地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地是一种力量·····你的诗据我所知道的,它们仍旧在这里浮沉流落,你的影子也就浓淡参差地系在那些诗句中,另一端印在许多不相识人的心里。——林徽因《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04
嫁予梁思成
年3月,在中国驻加拿大的总领事馆里,林徽因和梁思成举行婚礼。
陈新华在《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中写到:林徽因的一生,其实都在不自觉地寻找相同文化背景下互为气类的共鸣。
林徽因真正独立的人生,也从与梁家的姻缘开始。
丈夫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梁启超历经晚清的东学西渐,在晚境中选择讲学清华,为后世之人留下一个值得追寻的文化身影。
梁启超对梁思成的影响深远,既是父子,更是师生,深刻诠释着两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
尽管在性格上有所差异,但彼此间的包容,成就了学术界、读书界密不可分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以及他们之间“赌书消得泼茶香”的婚姻生活,如诗,如画。
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共同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双剑合璧,致力于研究中国建筑学。
他们赴美留学,从古老的建筑中不断吸收先辈技艺,又不断地呼吁保护那些即将被拆除的古建筑,不遗余力地为我们留下历史的记忆。
他们在九州大地上的每一处身影,落于纸上的研究成果,都是一片赤子之心与坚持不懈。
站在西方的学术视角,他们意识到: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了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林徽因与梁思成身处于乱世之中,却没有大隐隐于市,而是将自己的一生奉献在他们所热爱的建筑学中。
年3月,林徽因在《营造学社汇刊》上发表了她人生中最早的一篇建筑学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搭建一个关于中国建筑史的完整概念框架。
林徽也因此篇文章,被后世的建筑史家称为“真正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早做出主要贡献的学者,这一学科的奠基者,思想上的先行者。”
05
万古人间四月天
战火纷飞的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等一批有志之士,南渡昆明,成立西南联大,待得以北归之时,已物是人非。
他们这一生皆烙下了时代的印记,亦已吾辈之力,为往圣继绝学。
年,林徽因肺病已到晚期。
年,林徽因先后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
“以国士待之,以国士报之。”为了这个新成立的国家,林徽因燃烧着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光亮。
年4月1日,林徽因静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走完了她51岁的生命旅程。
金岳霖和邓以蛰联名题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谨以此文纪念林徽因逝世66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