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说到“成义烧坊”在巴拿马万博会得了金奖,给我国商品的出口生产做出了贡献,其实“成义酒”在新中国成立的功劳簿上,也拥有姓名。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年10月开始了大规模的转移,长达12个月零7天的长征就此开始了.
年上旬,红军到达了贵州遵义地区,在遵义召开会议,进行整顿,遵义会议开始之前,我们与对方的力量较为悬殊,商量过后决定放弃战斗,去湘鄂川黔的边境与红2、6军团会合。
遵义会议之后,鉴于敌人一直在四面围堵我方,于是决定不在川黔地区建立根据地,直接率领红军突围出敌人的围堵,北渡长江。
由于敌人的围堵和张国焘不执行党中央的命令,北渡长江已然行不通了,放弃渡长江的红军,准备在川黔边境寻找新的突破口,最终决定巧渡赤水河,历时三个多月的四渡赤水战役吹响了号角。
本次战役,也是处于敌强我弱的一个状态,在敌军的前后围堵下,我们的战士受伤惨重。
红军长途跋涉后进入茅台镇,乏累的战士看到茅台镇卖酒的店铺有很多,便买酒来擦脸擦脚,因为茅台镇的酱酒度数高,可以用来舒筋活血、消炎祛肿,解除疲劳。
周总理来到茅台镇看到眼前的景象,非常生气,大声批评道:你们居然用茅台酒擦脸、洗脚,真是在糟蹋“圣人!”
大家听闻很是纳闷,怎么就是糟蹋圣人了,原来周总理是借用东汉末年的典故来批评他们。
批评过后,周总理语重心长地讲到:“同志们,这是茅台镇的酱酒,是在巴拿马万博会获得金奖的成义酒啊!”周总理讲述了茅台镇的故事,解释了茅台酱酒珍贵的原因,在场的战士,无一不受教诲。
后来,为了表彰成义烧坊为长征做出的贡献,在赤水河的纪念碑上留下了“成义烧坊”的金字招牌,也是唯一铭刻在纪念碑的民族品牌。
周总理爱酒,更爱酒文化,茅台酒能成为国宴用酒,能一直保持酒质不被破坏,与周总理的关爱是分不开的。
他深知水质对酿酒的重要,曾多次指示一定要保护好茅台镇的自然环境,茅台镇水源十公里内不允许建化工厂,尽全力维护属于民族的荣誉。
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周总理决定用茅台酒作为国宴用酒,而后被誉为“国酒之父”。
后来有外国友人访华时,也是用茅台酒来招待,有一次美国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就拿出了储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
尼克松道:我在美国时曾读过斯诺的《西行漫记》,其中有一篇章就讲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茅台镇的故事。并称赞茅台酒比伏特加好喝,饮后喉咙不痛,多饮也不上头。
如今,成义烧坊历经百年之余,仍屹立于世,所酿之酒,仍保持最原始的味道,没有辜负世人的期待。
往后,相信我们在祖国的庇护下,可以酿造出更多、更好地“成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