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嘎丽娅劝降450名日军,只留下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在那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很多人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不乏有无名英雄,也有默默无闻的,不为人知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当时,日军和苏联有一场著名的战役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大败,从此日本再也不敢动北上打苏联的念头。于是日军将战争重点转为南下至东南亚,就是现在的印度,缅甸等地,去获取战争资源,比如获取石油等。

▲嘎丽娅与哥哥

而为了防御苏联,日军在中国东北建立了多处防御工程,比如东宁要塞、虎头要塞,爱辉要塞、绥芬河要塞。这些要塞都依山而建,易守难攻。

原本日军觉得这些要塞异常坚固,固若金汤。年8月份,苏联出兵多万至中国东北,在钢铁装甲部队面前,日军的这些要塞不堪一击,摧枯拉朽般被攻克。

今天我们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就是嘎丽娅的故事,它发生在绥芬河要塞。当时虽然大批日军已经宣布投降,但是依然有少量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

绥芬河要塞有名日军和名日本家眷,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苏军想劝降这些日军,所以就需要一位既懂俄语又懂日语的人。

找来找去,苏军选中了一名叫嘎丽娅的17岁的女孩。嘎丽娅出生在平民家庭,父亲张焕新是中国人,母亲菲涅是俄罗斯人。从小嘎丽娅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不但貌美如花,而且还有一副银铃般的嗓子。

▲嘎丽娅雕塑

嘎丽娅不但会说汉语,还会说俄语和日本,是一个难得的多语人才。她在学校里当老师,教日语和俄语。如果没有这场战争,嘎丽娅会幸福快乐的长大,嫁一个好夫君,生育属于自己的孩子。然后幸福快乐地享受天伦之乐,慢慢终老。但是这美好的一切还没有开始,17岁的嘎丽亚的生命就戛然而止。

当苏军找到嘎丽亚一家时,深明大义的他们选择了挺身而出,即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嘎丽娅的母亲其实也在女儿的此行有隐隐的担忧,毕竟那是如狼似虎的日军,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出来。但是看到女儿坚毅的目光,想到民族大义,她默默选择了支持。只是,在女儿临出门前,她给女儿系上了一条红头巾,希望它能带给女儿好运,让女儿平安归来。

“为什么/太阳有光没有颜色/为什么/晴空有云没有欢乐/南北东西的街道啊/为何不是一条条河/丁香雨/放声地哭/自由地落……”   

这首《丁香雨》是嘎丽娅16岁时所作,其悲悯之情跃然纸上,其才华可见一斑。

后来,在俄境内小村庄居住着的,当时带领嘎丽娅一起上山劝降的苏联红军中尉菲多尔琴科的妻子,回顾起了在1945年8月份,就在日军投降前的几天,嘎丽娅与几名苏军举着旗子,走进了敌营的悲壮的时刻。

“我们是来谈判的!不要开枪!”

嘎丽娅手中举着用日语写好的牌子,同时,嘴里也高喊着这句话。这已经是嘎丽娅等人的第三次劝降,他们觉得劝降的工作马上就会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了。所以,这次,他们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嘎丽娅的声音很响亮,她神态自若地向前走着。同时,嘎丽娅的手里还有一张写满字的纸条,意思是,只要他们放下武器,就能得到优待。之后,有日本头目开始与嘎丽娅对话,他们你来我往,说了几分钟。

嘎丽娅说,日军只允许她一个人进去,与嘎丽娅一起上山的几个人都表示反对,就怕万一嘎丽娅遭遇不测。但是,嘎丽娅说现在也没有更好的办法,相信日军不会做出格的事情。接着嘎丽娅说即使有万一,她也在所不惜。

▲嘎丽娅雕塑

就这样,嘎丽娅只身一人深入敌营,可是,几个小时过去了,嘎丽娅也没有出来。只是听到了里面激烈的争吵声,还有一声刺耳的枪响。就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候,日军向苏军发起了疯狂射击。

这标志着劝降失败,而同时付出了几个的劝降人的生命,包括嘎丽娅。无奈之下,苏军向顽固的日军也发起了猛烈的还击。   

一切结束之后,嘎丽娅的家人去事发地寻找嘎丽娅。但是尽管他们找了好久,只看到了嘎丽娅的母亲菲涅在嘎丽娅临行前,系在嘎丽娅头上的那块红头巾。

此刻,红头巾正挂在一棵树上,随风飘摇。仿佛在告诉嘎丽娅的母亲菲涅不要找了,她就在那里,虽然看不见,但她一直都在。

▲嘎丽娅剧照

关于嘎丽娅的最终结局,有几个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是,嘎丽娅在单独与日军交涉的过程中,由于没有达成一致,直接被敌人击毙。另一种说法是,嘎丽娅当时没有死,只是被绑了,后来,在两军对峙的大轰炸中,死去。还有一种说法是,可能嘎丽娅曾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后来死去。

那位叫菲多尔琴科的苏联中尉军官,后来因这次劝降行动而获得一枚红星勋章。当时,他并没有把嘎丽娅的事情公之于众,但是在三十年后,或许是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他公开了嘎丽娅的事迹。并说,自己获得的勋章应该属于嘎丽娅。

年,和平使者嘎丽娅被众人所熟知,绥芬河市建造了嘎丽娅公园,几十位位苏联红军战士,还有中国抗日战士们,在嘎丽娅公园里栽下了白桦树、云杉,象征着中俄两国唇齿相依的两国真挚的友谊。

在嘎丽娅公园里,一座名为“友谊和平天使”的纪念碑落成,墓碑的主人叫嘎丽娅,纪念碑上镌刻着俄罗斯总统普京的题词:“我们的友谊就是互相理解、信任、共同的价值观和利益。我们将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嘎丽娅

墓碑上的嘎丽娅此刻正挥舞着火焰般的红头巾向人们招手告别。仿佛几十年前的她,凤凰涅槃般决绝地奔赴日军的绥芬河要塞,用鲜血浇注成了和平之花。嘎丽娅虽然死了,但是她永远活在绥芬河人民的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和苏联人们的心中。

“友谊和平天使”嘎丽娅永垂不朽!

我是历史漫谈君,欢迎大家留言,点赞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