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箐村拉勐精神在我心

在西盟中课镇的南边,有着人口的班箐村,这里鳞次栉比的佤房,虚幻缥缈的炊烟,成群结队的牛羊都让人着迷。美丽的班箐村,坐落在这宁静的山水之中,眼前这个村落的画面,展现着人类过去原始美好的栖身之所。

拉勐纪念碑

中缅边苍茫,在西盟佤山云雾深处的中课乡班箐村,耸立着一块“拉勐纪念碑”。佤族的头人拉勐高举梭镖冲向神牛、呼唤人们滴血盟誓的故事,我们从村民口中得知:“原来,这块大石头很有历史,年的拉勐和少数民族代表到北京参加第一个国庆节,见到了毛主席,参观了全国各地,看见了新中国的伟大。

在普洱立了誓词碑后,拉勐回到阿佤山,召集了群众大会,这位老头人对着群山和大地宣布,从此阿佤人民跟着共产党走,石头烂了也不变心!为表示自己的决心,拉勐将这块大石头从上百里外的会场背到班箐。”拉勐去世后,人们把这块石头放在他的纪念碑前。拉勐爷爷作为西盟佤族的大头人,为了守住这块中国的土地,他在青年时代就组织佤族人民抗击外来侵略者。

这块拉勐纪念碑更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他带动老百姓历时多年建起来的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到节假日,很多机关学校、部队官兵和社团组织来瞻仰这座拉勐纪念碑。今天“传承拉勐精神”已经成为全县在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口号!岩克姆介绍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盟佤族自治县天翻地覆的变化。

甘蔗

村里有耕地总面积5,亩,村民主要种植的是粮食和甘蔗等农作物,清晨我们来到田里发现村民已经在田里劳作了,前面就是一片甘蔗田了。当地村民有个有趣的说法:种蔗脱贫最理想,过去穷乡变富乡。一春种蔗三春砍,施肥除草上其行。

红糖

在甘蔗的影响下,手工红糖成了班箐村传统的制作手艺,村民将收割下来的甘蔗经过切碎碾压,压出来的汁液通过各项工艺先去除外皮、纤维等杂质,接著以小火熬煮5~6小时,不断搅拌让水分慢慢的蒸发掉,使糖的浓度逐渐增高,高浓度的糖浆在冷却后就会凝固成为固体块状的粗糖,也就是我们叫的红糖砖,这样的传统的手工保存了甘蔗原本的营养,同时也使红糖带有一股类似焦糖的特殊风味。制作过程中熬煮的时间越久红糖砖的颜色也越深,使红糖呈现出不同深浅的红褐色,而我们常见的传统粉末状的红糖就是红糖砖再经过研磨所制成。这种传统古法的手工甘蔗方块红糖,坐月子,调经,煮甜品,当零食吃都是极好的。

班箐村的房屋被周围山峦环抱,翠荫四绕,白雾依稀之中。抬望眼,茅屋丛立,错落有致,小径通幽,竹楼静耸。很优美,很有意境。我们眼前的这一处,就是西盟的某一处的班箐村了。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中课镇

叶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