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鸟鸣
有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是在“年的波兰”
而我多么有幸!不是在警报声中
或巨大的爆炸声中
而是在阿姆斯特丹的
一阵鸟鸣中醒来
我仿佛睡了一千年一万年
才听到这一声鸟鸣
这是那些躲在基辅的地铁
或哈尔科夫灰土抖落的防空洞里的人们
无法听到的鸟鸣
这是那些被掩埋在三尺大雪之下
或千年乱葬坑里的死者们
已不再听到的鸟鸣
仿佛我活到今天,穿过火炮的齐射
和李尔王们的狂暴
就是为了听到这一声鸟鸣
仿佛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冒烟的焦土
就是为了让我们在最后
听到这一声鸟鸣
,3,8
安妮·弗兰克(-)塑像,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的春天
这是一种怎样的安排——
我住在安妮·弗兰克家的房子里
现在它成了一个作家之家
我还有了一辆自行车
每天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巷间穿行
小安妮,你还在藏身之处写你的秘密日记吗
你手中握着的,是怎样一只笔!
你还在押送至奥斯维辛的路上往回看吗?
而这是你被带走后的多少年?
阿姆斯特丹的春天来了!
多美啊,小安妮,这条你常走过的小河边
梨花如雪,樱花初绽……我要一一问候它们!
而顺着你家的阳台往右看
还有一树含苞欲放的红玉兰
阿姆斯特丹的春天来了!
一株株垂柳拂向波光粼粼的黒水
仿佛也要写下它们的日记
阿姆斯特丹的春天来了!
小安妮,我要走下你家昏暗的楼梯
我的自行车在等着我
我穿行在你已永远离去的世界里
我呼吸这让人流泪的春天
我知道,我手中也握有一只笔!
,3,11
扬·维米尔油画:厨娘(年)
访维米尔故乡代尔弗特
上午九点,不知远方一夜的炮火是否
停了或又开始了
我们穿过石头拱桥
走在代尔弗特清冷的街巷里
仿佛走在你的画中
沿街开门扫地的女佣哪里去了?
戴珍珠耳坠的少女
唇齿间还留着些微口红
这一道数百年后澄亮的晨光
是否还照在她的耳坠上?
花边女工倾身于她的刺绣
窗前读信的女主人忘了一切
不会注意到我们经过
古老的运河更黑、也更清澈了
树影间几只野鸭游动
还有一株你未画过的含苞梨枝(梵高
替你在阿尔画出了它)
而我们走入古老的大教堂
同样是从左侧彩窗投来的光
静静地照在你的墓碑上
安息吧,生命的赞颂者
恩典的领受者!
我们继续前行,沿着河岸和小巷
探寻你谜一样的故乡
我们都迈着最轻的步子
我们也暂且不去想远方的屠杀和轰炸
我们来到这里,仿佛就是为了
更安静一点,安静得
能够再次听到从那只牛奶罐中倒下的
永恒的汩汩声响
,3,17
在阿姆斯特丹的运河里
一只只白色或彩绘的游船
欢声,笑语……
船舱里铺桌布的长桌上
啤酒、香槟,奶酪,烤串……
穿过一个拱形桥洞时
我想起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
还有卡明斯基的“两场炮击之间的寂静”
(岸上的树影又摇晃了一下)
但我最终想起的
还是梵高的“吃土豆的人”
昏黄的油灯下,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土豆
劳动者嶙峋而结实的手
还有那传递的、虔敬的眼神
好像他们是在领受圣餐
我真想靠近更靠近地坐到那幅画前
在这从运河上吹来的凉风中
而身边的喧笑声再次响起
有人在拍照,有人举杯狂饮
我们已游到什么地方了?
不知道;当我注视这拖长的尾波
我只知道我们已更远地离开了
那一缕有若游魂的热气……
,3,20
在斯宾诺莎塑像前
这就是他吗?
高大的青铜塑像,书卷般的巍峨学袍
上面绣满雀鸟和蜥蜴(人们说
对他来说这就是众神)
屹立在早春的阿姆斯特河畔
但我寻找的,却是一个以磨制镜片为生的思想者
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巷里我来回寻找的
就是那间曾布满致命矽尘的店铺
我知道,我寻找那个为我们秘密磨制镜片的人
在如今就像在大白天
打着灯笼寻找一个看不见的人
但我仍在寻找
在这时光的迷宫里寻找
,3,21
注:斯宾诺莎(BaruchdeSpinoza,—),荷兰犹太裔哲学家。他在24岁时被犹太教团以异端罪革出教门,后来移居到阿姆斯特丹,以磨制镜片为生,同时从事哲学和科学研究。他在45岁时因肺痨去世,这可能和他磨制镜片吸入了大量矽尘有很大关系。
荷兰大屠杀受难者名字纪念碑(注)
块红砖
每块砖都代表一个受难者
犹太人,或罗姆人、辛提人
名字,年龄
策兰父母的名字不在这里
他们被掩埋在乌克兰布格河畔的乱葬坑里
或是化为焚尸炉上空消散的烟缕
我所知道的另外一些名字也不在这里
但我仍在寻找
在这里,我学会了第一个希伯来字母:
“????”(“纪念”)
我要用我的汉语把它重新说出
我在寻找
也许她是另一个安妮·弗兰克
我找到她的名字,手掌触及到
那块等待的砖面
她的面容和眼神就会浮现
她甚至会甩过一头短发
咯咯笑着
从我面前跑开去
我在寻找,仿佛我要找到更多我认识的人
我们的纪念碑
由更多的泪柱支撑
我在寻找,在年的这个春天
那块红砖之外的
块无名的纪念砖
但是对于那些无数的被带走或炸飞的人
这块空白砖够吗
我在寻找,我知道
也就在此刻,在远方
有一辆新发明出来的移动火葬车
一边杀人,一边焚尸灭迹
我寻找,我寻找这一切
我沿着这一面面展开的砖墙移动
我们的哀悼
永不完成
,3,25
注:荷兰大屠杀受难者名字纪念碑(NationaalHolocaustNamenmonument),位于阿姆斯特丹传统的犹太区,由荷兰奥斯威辛委员会委托著名犹太裔设计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纪念在纳粹德国占领时期遇害的名荷兰犹太人、罗姆人和辛提人,该纪念碑群由希伯来字母“????”(“纪念”)为结构展开,四大组不锈钢反光构件嵌成的墙面上有块荷兰红砖,每块砖刻有一个受害者名字,另外还有块空白砖,以纪念不知名的受害者。
阿姆斯特丹“荷兰大屠杀受难者名字纪念碑”
诗人王家新在阿姆斯特丹的朗诵对话会,年3月
王家新:诗人、批评家、翻译家,年生于湖北丹江口,高中毕业后下放劳动,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家新的创作贯穿了中国当代诗歌四十年来的历程,先后出版有诗集、诗歌批评、诗论随笔、译诗集三十多种,并有编著多种,在创作的同时,他的诗学批评随笔和诗歌翻译也产生了广泛影响。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表出版。曾获多种国内外诗歌奖、诗学批评奖和翻译奖。
完延伸阅读
树的支持:李建春诗9首
朗读者:梅朵诗歌四首
囚室与鸢尾:陈家坪诗九首
梅朵
严重时刻
与此同时:王家新诗九首
良知的声音:重读王家新《帕斯捷尔纳克》
梅朵
评王家新短诗六首
您的打赏全部给作者王家新,感谢您的情义。
梅朵雅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