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山是一座被冷落的名山,它没有黄山出名,也不如华山闻名,但它的自然景观非常独特,有人曾这样评价“比华山高险、与黄山竞秀”。这座山是黄河、淮海的分水岭,也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
据《桐柏县志》记载:“淮,始于大复(大复峰,太白顶)”《大明统一志》记载“桐柏山,淮水出其下”。淮河发源地位于桐柏山老鸦叉,它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营入长江,全长公里,总落差米。
桐柏山东接大别山,西连秦岭,绵延公里是秦岭向大别山的过渡地带。景区内不少山峰海拔千米以上,山势陡峭,登高远眺,北视中原,南阅楚天,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它森林密布,瀑泉众多,每当冷空气经过,林间云雾变幻万千。这里有着南北气候交汇区位最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有中原地域罕见的原始植被。
佛道文化在桐柏山景区文化也占据着较重的分量,云台禅寺就坐落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顶之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年),该寺高僧辈出,影响海内外,而且一寺跨豫鄂两省,前殿供道,后殿奉佛,佛道合一,非常独特。
水帘寺便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它始建于宋元佑三年年以前,明万历、清乾隆、嘉庆年间,都进行过修建。它紧临一座百米峭崖,一弘山泉自崖巅倾泻下来,活像一条水晶挂帘悬在空中,将峭崖上部的一座天然石窟遮掩在幕后,称为水濂洞,因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吴承恩曾在桐柏邻县新野作过县令,期间多次到桐柏山游览,便结合此地的水帘洞、通天河、放马场、太白顶、花果山、老君堂等地名完成了传世名著《西游记》。
桐柏山也是盘古文化、神话传说十分集中的地方,盘古庙、盘古山、盘古船、盘古井、盘古磨等相关盘古文化的质证性建筑随处可见。中国著名神话学专家袁珂多次来桐柏山考察后认为:“桐柏山是中原盘古文化产生的中心”。
南阳桐柏县,便因坐落于桐柏山麓,在隋开皇十八年(年)以山为名,置桐柏县。它位于河南省南部,南阳盆地东缘,桐柏山腹地,豫、鄂两省交界处,素有“宛东咽喉”、“信西屏障”之称。独特的地理位置,让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兵家云:得中原者得天下,得桐柏者得中原。所以桐柏县也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更是豫西南红色文化热土。
桐柏城南,一处英雄广场,矗立着“桐柏英雄纪念碑”。是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新四军五师和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三军会师纪念地;叶家大院,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行署的办公地。如今,院内开设桐柏革命纪念馆、桐柏红色廉政文化展馆,成为豫西南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
漫漫征程中,桐柏县作为革命老区,曾建立过3个中央级、6个省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建立过20余支地方革命武装;先后有包括省委书记在内的一万多名革命志士牺牲于此;桐柏人民为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输送兵源万余人。刘少奇、李先念、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豫鄂边省委、七七工作团等革命机关旧址百余处。
“英雄桐柏、淮河之源、盘古之乡、佛道圣地”,在桐柏可春赏映山红,秋观红叶美,夏品朱砂红桃,冬啜桐柏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