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怎样建成的纪念碑的成本又

如果你有幸去到北京天安门广场旅游,除了要仰望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也一定不要错过那座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那座刻满革命先烈千古英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自年举行奠基仪式,到年正式建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的金钱成本在当时就超过3亿,是新中国耗时最久的大型艺术工程项目。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的祖国需要一座宏伟的,具有深刻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因为它的存在,让更多的人相信,为国家付出牺牲的人,永远都不会被历史遗忘,永远都会载入国家的史册,永远都会留存在人民的心中,永不腐朽。

年3月4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如果说那些代表中华民族的革命烈士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英雄,那么这个参与项目的工人,专家,领导,就是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英雄。

今天要带大家来了解的,就是这些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项目中,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英雄的故事。

究竟如此庞大又精美的一块石碑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又是怎么被妥善地运送到天安门广场的?它身上承载的是中华人民怎样的大智慧呢?

01开山取石难

修建一尊如此具有国家意义的石碑,在各个方面的选择和选择都需要慎之又慎,项目组的专家最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关于石料的选择。

中国陆地领土面积高达万平方公里左右,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着成千上百种石料。

当时项目组决议后给出的碑心石尺寸要达到长14米以上,宽度也要将近3米。

毫无疑问这是非常庞大的一块碑心石,而且还要保证长期伫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央,不受风雨所侵蚀,还要便于雕刻加工,所以对石料材质的要求是很高的。

所以尽管中国有数不胜数的石料,最后能够经过筛选的也寥寥无几。专家组在经过紧张而又激烈的研究讨论后决定选用山东青岛的浮山石料,作为本次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原料。

紧跟着项目组的决策,中央的采石运输命令也很快就下达到了青岛人民政府。

青岛人民政府接到上级指令后,迅速筹备建立了由各方组成的运输队伍,最终负责执行的单位是青岛的起重运输队。

作业地点选定了,施工单位也准备就绪了,按理说接下来的开采运输工作就应该有条不紊地开展,但这些从全国各地抽调过来的精英却在浮山前犯了难。

这么大的一块石料,少说也得吨,还得完整地开采出来,再加上浮山的地势高低起伏,总体的开采难度非常大。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碰巧在这浮山脚下就有一个被人称做“石神”的李开山。这位李开山从小就精通这炸山取石的手艺,他的威名也很快传到了负责采石的施工组组长陈志德的耳朵里。

陈志德了解到有这位能人之后,马上亲自上门请君出山。李开山一听是党中央的任务,丝毫没有犹豫就起身赶往现场。

在勘察完地形并且听完施工组的具体采石要求之后,李开山果断提供了进行打闷炮取背心石坯体的建议。

随着几声沉闷的爆炸声,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块重达多吨的完整石坯体被工人们从山岩中取出,并在山上分别做了两次加工处理,将重量减到了吨。

02运石立碑难

在采石难题被解决之后,将这巨大的碑心石运输到天安门广场的更大难题马上又接踵而至了。余名工人临危受命,紧锣密鼓地开展此次运石工作。

现在流行一句话,选择大于努力。要将又大又沉然后还金贵的石料从山上运到首都,肯定不是大家一起闷头出点汗就能解决的事情,发挥智慧,找对方法尤为重要。

在场的领导小组召集工人一起想办法,经过讨论之后,不少人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有人提出青岛是沿海城市,可以将石料由水路运至天津,之后再通过铁路和公路运输至天安门广场。

也有人提议直接修建一条一次性的从山脚直达天安门的铁路,这样直接通过火车运载就可以完成运输任务了。

虽然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是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提供的条件尚不能满足这些方法的需求,所以还是只能走常规运输的老一套将石料运到就近的火车站。无非就是滚木、开槽、和适当利用一些承重机械。

看过一些科普视频的都知道,我国古代修建长城的时候就常常使用滚木运输,没想到在多年后的新中国依然能够使用。

具体就是在地面上铺上一排滚木,然后让石料在滚木上利用滚木的滚动前进,之后再把后面的滚木抽离到前面,循环往复,完成搬运。

但滚木运输有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好变换前进的方向,在确定了行进路线后只能直线前进。而在聚居地分布密集的中国来说,根本不可能找出一条完全避开居民区的直线道路用于碑心石的搬运。

最后只能是舍小保大,选择了一条涉及居民区最少,影响范围最小的路线。经过协商和赔偿,途经的一些房屋拆除的拆除,重建的重建。

令人感动的是,当时不少人都是自愿拆屋让路的,他们都愿意为纪念人民英雄做出自己的贡献。

就这样,碑心石在多名工人的护送之下,花费了30多天才被完好无损地运到了火车站。

国有国法,站有站规,火车站的工作人员在看见这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当即就叫停了搬运人员的工作。

根据国家铁路局的要求,此次需要运输的碑心石体积过大,重量超重,存在非常大的运输风险,必须要在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才能被搬上运送列车。

最终吨的碑心石在现场工人师傅的加工后,减重到了符合标准的重量,这才被允许运上了装载列车。

由于铁路行驶一路上难免会颠簸,所以当时现场的工人还紧急给碑心石加装了一些垫木和其他用于缓冲的材料,将碑心石层层包裹。

后来在当时参与过保护装置安装工作的一位工程师接受采访说道:“当时大家看待这块碑心石都把它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只要出一点事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正是有这些精益求精,认真细致的前辈工作者不厌其烦地付出,才让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能够顺利从青岛火车站出发,最终经过三天的行程,顺利抵达首都火车站。

到站后,面临的就是把碑心石运到天安门广场的任务了,虽然当时首都的道路相较于青岛更加的开阔平坦,但是同时也存在道路人马拥挤的情况。

为了防止运输工作遭遇到阻碍和防止干扰到百姓的正常通行,警察部门做了大量的道路协调规划工作,最终才在控制影响程度最小的情况下顺利把碑心石运进了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显然是需要站立起来的一块石碑,运抵之后的首要任务自然也就是立碑工作。

经过施工组讨论研究后,决定把碑心石再次减重至60吨,一来减少立碑的风险,二来对于当时敲定的关于如何具体雕刻加工人民英雄纪念碑计划来说,60吨也足够了。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立碑工作却迟迟没有进行。不是不能立,而是不敢立,大家都没有立起一块这么大的石碑的经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慢慢尝试。

后来工作人员索性造了一块相似的模型,进行了数次的立碑演练,最终才确定了立碑的方法和时间。

随着起重机巨大的机臂缓缓抬升,这块年9月28日从青岛运至首都的石碑在人山人海的注视下站了起来。

03设计雕刻难

自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就落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击之中。泱泱大国屡遭海外炮火侵袭,国家主权被肆意侵犯,国家尊严被无情践踏,国家人民被残暴虐待。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不屈的,争取的,团结的。列强欺压之下,中华儿女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各方有志之士自觉奋起反击,无畏流血,不惧牺牲,谱写民族史诗。

正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正面雕刻的一样——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块石碑,想要承载起纪念自近代以来中国在解放战争和革命战争中英勇牺牲的人民英雄的任务何其简单,所以如何设计这块石碑,如何雕刻这块石碑是最为棘手的任务。

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这项决议之后,中央政府部门就立马向全球华人征集建设意见,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纪念碑,需要大家一起来出主意。

征集意见稿文一经传出,民众反响十分激烈,纷纷表示支持和欢迎,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特别是身处于海外的华侨,很多都为修碑项目募集了款项,陈嘉赓还召集华侨设计了图纸和水泥柱头模型,寄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光运费就高达15万多元。

当时在敲定最终方案之前,施工项目组还是存在不小的意见分歧的。

在如今,我们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只是单纯的一块纪念碑,内部是实心的。当时有人提议将石碑的底部挖空,制作成陈列室,用于展览人民英雄的事迹以及中国的斗争历史。

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甚至一度就要建成的时候。

经过当时建筑方面专家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站立的石碑下方保留这么一个陈列室,会大大地破坏石碑的基部结构,导致其站立不稳,存在很大的倒塌隐患。

考虑到安全问题,这个提议最终被否决了。还有一个提议,就是将碑身做空,使人民群众可以由石碑内部抵达石碑顶层,由此眺望北京城。

考虑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代表的意义,允许民众登上塔顶进行踩踏存在一定的不妥,但碑身做空有利于石碑减重,方便维护,所以后面只接受了做空碑身的意见。

当时对于碑顶做成传统的宝顶式还是人民英雄的雕塑也存在一定争议,不过从今天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最终我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顶还是被修建为了宝顶歇山式。

在碑身的雕刻方面,有经历了不小的困难。

当时从全国各地征召过来的石工师傅们都是各地的民间高人,在雕刻工艺都或多或少带有当地的代表风格,而在这座需要高度统一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风格各异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当时中国又没有统一的雕刻教育体系,到底采纳哪种风格,如何做到统一都是不小的问题。

最后在刘开渠的统一指挥下,参与浮雕的师傅们一同接受了融合了东西方风格的雕刻技艺,形成了十块汉白玉大浮雕,并最终呈现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四周。

这十块浮雕中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

按时间顺序,从鸦片战争到最后的全国解放,一幅接着一幅谱写了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让每一个登临此碑的人都能够感悟到先辈喷涌的热血和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年5月1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

这座全身重达吨的巨大纪念碑,凝聚了全国人民的期盼和智慧,刻满了华夏儿女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故事。

“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周总理对其的意义阐述,其碑身上镌刻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全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希望大家在缅怀英雄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加入人民英雄的行列,奋勇向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