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林徽因,人们印象最深的估计就是她所写的《你是人间的4月天》,第一时间,脑海中就浮现出“民国第一才女”的形象。但是,林徽因不仅在文学和诗歌领域留下了不朽的足迹,更以建筑才华闻名。她曾参与设计过很多东西,比如我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民族风景泰蓝图案等等,甚至八宝山革命公墓,都由她主持设计。
最近,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宣布,将追授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学位,时隔一个世纪,这份迟来的荣誉终于尘埃落定。
这是源于林徽因和梁思成曾在年入读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当时建筑系专业并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就转学了美术系,并选修了建筑系专业课程,成为该系唯一一个女生,也是唯一一个完成学业却未获得学位的学生。
在一个教育资源有限且性别偏见明显的时代,林徽因的故事无疑是破茧成蝶的典范。她在艺术和建筑领域的才华,是在极具挑战的环境中培养和展现出来的。她的早年教育显示了她对语言和艺术的天赋。
精通英语的林徽因不仅在学术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还在艺术上表现出非凡的天赋。在北京培华女中,她接受了绘画、素描和建模等基础培训,并很快就显示出了极高的天赋和水平。她的校长和老师们对她的才华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极力推荐她进一步研究建筑学。
然而,林徽因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的愿望却遭遇了重大阻碍。由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规定,建筑系不招收女学生,理由是“建筑系学生必须整夜画图,因此无人陪伴的女人在场就是不适当的”。
面对这种性别歧视,林徽因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同时修习美术系和建筑系两个专业。她的勇气和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
归国后,林徽因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全国考察古建筑期间,就算身体抱恙,她都要亲力亲为,亲自跑到当地去研究,十多年间和梁思成一共考察了多处古建筑。她的远见卓识,让我国大量瑰宝得以保护和研究。如今很多知名古建筑景点,都是由他们考察后,从而得到了实际保护。比如赵州石桥、五台山佛光寺等等。
除了建筑,林徽因在文学领域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读者。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深思熟虑,感性而充满智慧的林徽因。
林徽因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所成就,她还是一个社交界的明星。在她组织的文化沙龙中,汇聚了当时众多的知识界文化精英。这些沙龙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场所,也成为了推动时代思潮的重要平台。
众所周知,梁思成同样出身名门。他是梁启超的儿子,比林徽因大三岁,林梁两家还是世交,少年时期两人便相识,从家世上来说,是绝对的门当户对。梁思成斯斯文文,总是带着一副金丝眼镜,和林徽因颜值上也十分登对,在当时可谓是公认的男才女貌,才子佳人组合。
说起来,两人的感情也是始于“父母之命”。当时双方家长都觉得他们般配,于是便定下婚约。他们的朋友们也都认为,林徽因善谈且很有思考,而梁思成则更沉默寡言,互补的性格,反而让两个人的相处更加融洽和和谐。长期相处中,林徽因和梁思成也逐渐萌生出真感情。
他们既是夫妻,也是互相成就的伙伴。虽然两人都是建筑专家,但梁思成曾自述,他其实是受到林徽因的影响,才决定走建筑事业这条路的。婚后,两人也一直致力于建筑事业,一起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一起发表建筑有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更是一起搜集资料、撰写完成了《中国建筑史》。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时刻。她的生命虽在年因病而终,享年仅51岁,但她留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她的作品和成就,更有她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她的故事,像一首永不褪色的诗,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林徽因不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她的生活和作品展现了女性在艺术、文化和学术领域的非凡成就。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立、坚强、多才多艺的女性形象,成为了后世无数人的灵感源泉。
林徽因的成就不仅在于她个人的才华和努力,还在于她如何克服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为后来的女性开拓了新的道路。林徽因打破了性别带来的限制,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一个时代变革的标志,展现了女性在艺术和学术领域的潜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