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100个历史遗址系列之三十一中原客家

白癜风患者微信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793.html
作者按:历史文化遗址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如果要选择历史文化遗址能够代表的城市,我首选洛阳,这是一座古韵悠悠、底蕴厚重的历史古城,有千年的文明史、年的城市史、年的建都史。作为黄河文明的摇篮、河洛文化的源头,古代东方城市的坐标,洛阳开启了第一扇华夏文明之门。人们常说,“一部洛阳文化史,半部中华文明史!”行走在河洛大地,不经意用脚踢起一块砖头瓦片,都有可能代表着一段历史,蕴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难怪司马光曾由衷地感叹:“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保护一条巷、珍视一座城,有一方屋檐安居乐业,有一片“乡愁”立根立本,这是当代国人的梦想。作为一个河洛文化的爱好者,本人到洛阳工作后,一直致力于收集、整理和研究河洛文化。现特整理出散落于田间地头、藏匿于街头巷尾或鲜为人知的洛阳历史个遗址系列,以期为洛阳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助一臂之力。今天推出洛阳个历史遗址系列之三十一: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出发圣地纪念碑纪念碑位于洛阳偃师市市区北部的虎头山森林公园大门东侧,建在寓意年历程的17级台阶的两层方坛上。这是在全球客家联合总会、河南省客家联谊会的倡导下,经设计人员收集史料、实地考察,依据晋永嘉元年(公元年)起客家先人南迁史实设计而成。碑体总高13.6米,由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体正面刻有“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圣地纪念碑”13个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碑铭,基座四周是表现客家先民南迁及客家人发展历史的浮雕。在方形碑体上端的圆柱体饰以祥云图案寓意“天圆地方”,其上安坐名为望君归的瑞兽。瑞兽面朝客家先民当年离开故土的东南方向,寓意着家乡父老期盼离乡的游子,从四面八方回归故里。此碑设计整体风格古朴典雅、庄重大气,着重体现了客家迁徙历史、河洛地域特点以及传统礼制精神等,为全球客家人寻根溯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精神地标,对传承客家精神、增进中华大家庭凝聚力有着非凡的意义。17步台阶寓意着客家从首次南迁至今已走过年的历程。碑体和基座净高11.1米,台阶高2.55米,以古代礼器之一的玉琮和家的象征“门”为主要元素,结合晋代的龙纹、连理牡丹、祥云瑞兽等图案设计而成,以粉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据史料记载,客家是汉族的重要支系,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自西晋末年开始经历5次大规模南迁。形成客家民系后,许多客家人又漂洋过海,播迁海外。目前主要分布于全国9个省份及海外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专家认为,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汉魏洛阳故城是这一南迁活动的考古坐标,其主要遗存集中在偃师市。年8月20日,来自海内外的知名历史考古学、客家学专家在河南偃师召开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确认,河南偃师市是客家先民历史上第一次南迁的始发地,客家人根在中原、根在偃师。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授予偃师市“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地”纪念性称号,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向偃师赠与“主体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圣地”牌匾。作者/来源:刘育章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