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民国集智慧和美丽于一身的奇女子,她是民国一道异样的风景,她是落入凡间的精灵。
林徽因不但写出了好诗歌、好文章,还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首精彩绝伦的诗。
许多人爱上林徽因,爱的不仅是她的才情,不只是她的成就,还她优雅的气韵,骨子里的坚定,以及在任何境况下都可以让生命苍翠葱茏的美好。
她是个一直活在人间四月天的女子,生也灿烂,死也从容。
林徽因的美不仅是外在之美,关键有内在之美,漂亮而优雅,美丽而端庄。
单纯的外在之美,也许可以让人眼睛一亮,但无法打动人心。
打动人心的,是骨子里的美。
骨子里的美,它透露出来的就不是艳丽了,而是比艳丽更精致、更持久的美,这种美来源于内心,与外表的美丽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寻常的美丽,摄人心魂,动人心魄。
林徽因的完美在于恰到好处的外貌,在于纯净高雅的气质,在于她圣洁而有趣的灵魂。
漂亮的女子千篇一律,美丽的灵魂独放异彩。
“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她读过的书。”
高雅源于修养,高贵源于学识。
有人用笔墨写作,有人用生命写作,有人用灵魂写作。
林徽因就是一个用灵魂写作的才女,她的作品渗透着知性的深厚,她用灵魂的感触世界,用灵魂倾诉感知。
她的笔下如潺潺流水,纯净而优雅地传递着人间的暖和爱。她的文字有着淡淡的忧伤,但充满智慧的感悟,字里行间,透露出哲理的光芒和思想的趣味。
当最有才的男人遇到美丽的女人,总是会发生一些情缘缠绵的爱情故事,然后幻化成几多温润的记忆,融化为几多雅健的风情,散落于历史的长河中!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林徽因作品中那些扣人心弦的唯美语录和智慧哲言,一起走近这位风华绝代的奇女子:
一半人间四月天,一半苦难与辉煌……
6月10日,是林徽因的生日。
很多人一听到林徽因的名字,就脑补民国才子佳人与社会名媛之间放荡不羁、争风吃醋的浪漫故事,此类影响,一部分原因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如《知音》《读者》一类杂志文学的刻意营造,还有很多地摊文学、言情小说、影视剧、公知大家们有意把民国往才子佳人、花边新闻方向引导。
如果将这些当真,就有点搞笑了,尤其是有些人一听林徽因就想到“绿茶婊”,更令人啼笑皆非。
林徽因之所以会成为民国才子佳人花边新闻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才女”的身份及美貌加成,提到民国才女,很难避开林徽因。
她结婚之前的一系列经历,实在太适合去套用到任何花边故事、爱情剧、偶像剧里,她身上的标签实在太适合拿去制造流量:家世、美貌、才情、学识、气质、“男神”穷追……
年的6月10日,林徽因出生,很多东西在她出生那一刻就定了,别人想学也学不了。
乙日甲年,是比较知名的“藤萝系甲”格局,藤萝系甲的关键不是藤萝,而是“甲”,社会关系中代表一个人的家庭、祖上、贵人。
林徽因的才气来源除了自身的聪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其不凡的家世,她也处于那个时代最顶级的家庭教育环境。
林徽因(右1)与表姐妹们合影
林徽因前半生有三大贵人,分别是祖父林孝恂、父亲林长民与公公梁启超。
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年)二甲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海宁、孝丰、仁和、石门、杭州等地方官员。简而言之,顶级文化人+市级官员。
林徽因的名字是祖父取的,的出处是《诗经·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女,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这句话里提到三个女人,周文王的祖母周姜、母亲大任、妻子大姒,他们帮助文王成就大业,“徽音”的意思是美名美誉,取这名字的用意也就很明显了——希望孙女贤良淑德。(后来因为报纸上也有个笔名叫“林徽音”的作者,所以将音字改成了因果的因)
林孝恂虽是末代进士,却并不迂腐,他对二子五女的教育一视同仁,不仅请顶级国学老师教,也请英文和日文老师。五个女儿各个才华不凡,而这几个姑姑后来也对林徽因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因为父亲林长民工作的原因,林徽因在7岁前一直都养在爷爷奶奶家里,那些年里,一位姑母成了读书识字的启蒙老师。
林徽因的第二个贵人就是她爸林长民。
少年林长民,强大颜值基因
林长民的名气不如女儿,当时却是政界与文学界的两栖大神,社会影响力与梁启超等量齐观。
年,林长民带着16岁的林徽因远渡重洋去欧洲学习,在伦敦时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
林徽因欧洲旅行途中
作为那时代最先享受到中西教学的一批人之一,林徽因并没有完全沉浸于西方文化,相反,他后半辈子的工作都是和丈夫梁思成一起保护中国古建筑,这些暂为后话。
林徽因的第三个贵人,是公公梁启超。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与结婚,林徽因的六字之中,月与日天干合而地支暗合,婚姻之路其实相当顺利,并没有传闻中那些狗血之事。
关于她的婚姻,与其说是浪漫爱情,倒不如说“门当户对”。
梁启超和林长民本就交情不浅,年,17岁的梁思成就结识了14岁的林徽因,等到林徽因从欧洲回来后说出自己学建筑的想法,梁思成同样表达出对建筑学的浓厚兴趣,二人感情因为共同的爱好开始升华。
甲子年,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留学,准备攻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系,但因为宾大建筑系不收女学生,林徽因只好进入美院学习,同时选修建筑学。年二人在国外结婚。
二人在外读书期间,林长民因卷入军阀斗争去世,梁启超在国内帮助处理后事,让二人在国外安心学习,二人订婚后还寄给二人特别的礼物。
书香门第人家,重视“传承”,梁启超寄给他们的礼物便是一份“传承”,不过分量有点重,那是一本承载中国古建筑智慧的“天书”——《营造法式》。
梁启超随书寄送的信中写道:“此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
《营造法式》(陶本)年朱启钤旧藏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林徽因与梁思成此后半生的苦难与辉煌,究其起点,与这本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营造法式》是本宋朝建筑专著,是北宋官方颁布的建筑设计、施工规范书。
之所以说是“天书”,是因为书中大量的建筑术语,八百多年后已无人看得懂,它就像是一本密码,字都认识,但放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年,林徽因、梁思成二人回到中国,并在梁启超的建议下到东北大学任教。
年,庚午年,双庚合乙,双午熬身,二人加入了由朱启钤开创的“中国营造学社”,同年,林徽因被检测出有肺病,这病此后伴她走过下半辈子,直到死亡。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二人被迫回到北京,开始全身心投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并决意考察国内各地古建筑,填补中国建筑史的空白。
在那个年代翻山涉水找古建筑,其中冷暖,没经历过的人自然不能想象,但在夫妻二人记录中也能体会一二艰苦。
他们在两千多只猪群里赶着车,住的客店爬满苍蝇蚊虫、打开窗就是牲畜圈。
那时没有发达的运输,翻山涉水时还要带沉重器材。
林徽因的肺病一直没好,梁思成在婚前因车祸伤了一条腿,留有残疾,走路带瘸,但他们勘测建筑时,依然在建筑上“飞檐走壁”,对各种刁钻角落精确测量,翻梁越脊,不遗余力。
考察时期照片,向右滑动看更多
这样的工作,他们一做就是七八年。以他们最重要的一次考察为例——五台山佛光寺。
那已经是考察第六个年头的事了。
当初日本人说,只有在日本才能看到中国唐代建筑,而林梁二人则坚信中国必定还有未经后代修缮过的唐甚至唐以前的建筑。
他们记起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的《敦煌石窟》一书里,复印有两张莫高窟61洞的唐代壁画,画的是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地图,图中标出了各座庙宇的所在和庙名。
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和学生一行四人,依靠这两张“藏宝图”前往五台山,先坐火车到太原,折北坐汽车公里,再换骑驮骡,在荒凉险峻的山道颠簸两天,最终来到“藏宝”的佛光寺。
后来梁思成在《记五台佛光寺的建筑》中写道:
“那真是令人兴奋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建筑的经典终于初露雄姿:硕大的斗拱、深远的出檐,都表明这是座典型的唐代建筑!”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中国建筑之ORDER
五台山佛光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寺,木结构建筑的经典。它的梁架、斗拱、藻井结构复杂壮观,纷繁又严谨有序。现存中国古建筑中,这拱顶结构高达全寺高度的一半,挑扬出的层次最多、距离最远,代表了华夏文化兴盛期的建筑水平。
为了探寻古建筑的秘密,他们爬梁上栋,仔细测量,梁思成详细记下了当时工作:
“那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檀条已被蝙蝠盘据,千百成群地聚挤在上面,无法驱除……我们又继续探视,忽然看见梁架上都有古法的‘叉手’的做法,是国内木构中的孤例。这样的意外,又使我们惊喜,如获至宝,鼓舞了我们。照相的时候,蝙蝠见光惊飞,秽气难耐,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
佛光寺考察
“我们早晚攀登工作,或爬入顶内,与蝙蝠、臭虫为伍,或爬到殿中构架上,俯仰细量,探索惟恐不周到,因为那时我们深怕机缘难得,重游不是容易的,这次图录若不详尽,恐怕会辜负古人的匠心的。”
林徽因也记录了考察工作的艰难:
“什么怪时候什么怪车都愿意,只要能省时候。每去一处都是汗流浃背的跋涉,走路工作的时候,又总是早八至晚六最热的时间里,这三天来可真是累得不亦乐乎,吃的也不好,天太热也吃不大下,因此种种,我们比上星期的精神差多了,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
在给好友的信中,她则说起工作的辛苦和收获的惊喜,两种经验交集起来则是“辗转于天堂和地狱之间”
那些艰难岁月里,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守护着中国瑰宝。
几年下来,他们从南到北,累计整理了全国各地多组建筑群,完成了测绘图稿张,一线一稿,毫不夸张地讲,都是由一滴滴殷红的心头血凝成。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横剖面草图(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藏)
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他们对古寺的抢救只能说是微弱,但对破解《营造法式》的密码却提供了很多资料,二人逐渐将天书破译,这对于现在研究中国古建筑来说,都是功德无量之事。
尽管梁林、营造学社成员以及大量文化学者们争分夺秒地“抢救”古物,但乱世最不值钱的就是古物,大量瑰宝被破坏、倒卖。古建筑的损坏尤其严重,要么因为无人维护而凋零,要么就是被人抢劫倒卖,最精致的家具、窗牖,总是最先遭损。
林徽因为此痛心,曾写过:
在这整个民族和他的文化,均在挣扎着他们重危的命运的时候,凭你有多少关于古代艺术的消息,你只感到说不出的难受……如果我们到了连祖宗传留下来的家产都没有能力清理或保护,乃至于让家里的至宝毁坏散失,或竟拿到旧货摊上变卖;这现象却又恰恰证明我们这做子孙的没有出息,智力德行已经都到了不能堕落的田地。睁着眼睛向旧有的文艺喝一声‘去你的,咱们维新了,用不着再留丝毫旧有的任何知识或技艺了’,这话不但不通,简直近乎无赖!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年
后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梁二人一边辗转避难,一边整理以前研究成果,在战争期间撰写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中国建筑史。
抗战结束后夫妇二人又投入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创立工作,49年后参与国徽和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挽救濒危的景泰蓝传统工艺,撰写了《中山堂》《北海公园》《天坛》《颐和园》《雍和宫》《故宫》等一组介绍中国古建筑的文章。
梁思成在病床上与林徽因讨论设计方案
与对古建筑高涨的热情相反的是,林徽因的身体日渐不支。
其实在年患肺病之后,林徽因的身体一直在走向衰败。八年考察期间,繁重而又艰苦的考察测量工作耗光了她的体力。抗战期间,肺病已经发展成肺炎,身体已不能再经受劳顿奔波。
那期间梁思成也病倒一年多,好友费正清建议二人去美国养病,却被二人婉拒,并说道:“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抗战期间,二人辗转南北,最后停留在四川一个“李庄”的小村镇里,在那六年时光中,林徽因一直与病魔斗争。抗战结束后终于得到治疗时,检查结果是只有五年生命。
她将自己最后的岁月奉献给建筑事业,似乎因这份精神让她在死神那里又多拿回了几年时间。
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举办了一次庄重的展览会。林徽因已经不能上楼,被学生用藤椅慢慢抬上去,46岁的她体重只有五十多斤。
晚年暴瘦的林徽因
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多次遭到pipan。
梁思成《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辩论》(年手稿)清华大学档案馆藏。梁思成曾说过“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的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北京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工作也开始进行。林徽因与丈夫竭力争保,但效果不大,林徽因的病情急剧恶化,拒绝吃药救治。
年4月1日6时20分,医院,享年51岁。
北京将她安葬在由她参与设计的八宝山公墓,梁思成设计墓碑,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将她亲手设计的汉白玉纪念碑镌刻于墓碑下方,墓碑上用清华营建系的字体刻着——
建筑师林徽因墓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细腻,透露着典型东方女性独有魅力的女子,站在了当时引领时代的女性前列。她坚持用自己的努力去付出,为丈夫陈思成考虑,为中国建筑事业保驾护航。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林徽因,我想,这不仅仅在于她优雅温婉,美丽大方的外表,亦或是那些传奇的浪漫爱情故事,最重要的是她卓越不凡的才气。
她的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事业家庭都美满,堪当民国大女主楷模。
时至今日,网友们仍旧持续不断地在讨论着林徽因,说着她是怎样一个人。
遗憾的是,却鲜少有人真正看过她的作品。
林徽因不但是美女,更是才女。
她的爱情让人着迷,她的作品同样让人着迷。
今天给朋友们推荐一套《林徽因文集》。
这套《林徽因文集》一共三册,包括的《你是那人间四月天》《若你安好,便是晴天》《爱上一座城》。
《你是那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诗歌、散文集,她的诗曼妙飘逸,深情而真挚;她的散文热情洋溢,意蕴深长。
《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是林徽因的小说、戏剧、书信集,她的小说和戏剧,文字细腻,感动人心。她书信,特别是写给徐志摩、金岳霖、胡适、沈从文、傅斯年、费正清等文化名流的信,充满知性的妙语,真实呈现出一个至情至性的林徽因。
《爱上一座城》是林徽因的建筑学专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别具风韵,读之,雕梁画柱间,让人如入画境。
有网友在读到这套书时评价说:“一直都很喜欢林徽因,那样一个风华绝代的女子,活得明白,通透,待人待物又至情至性,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套书为印刷精美,装帧雅致,配得上林徽因这个风华绝代的人
AY41林徽因文集3册精选月销量81¥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