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52岁给女侠秋瑾题写碑文,笔力雄健

文·段宏刚

于右任(年——年)先生是20世纪开宗立派的书法大师之一,他对书法最大的贡献在于“引碑入草”,把碑学书法的用笔方式和审美趣味融入到草书里边,把两者兼容互补起来,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于体”,给20世纪的书法艺术注入了新活力、新气象。

“用中锋笔法来写草书”,是于右任“引碑入草”的突破点,这样做既能保持碑学书法雄强、刚健、凝重的优势,又能凸显草书活泼、灵动、秀逸的特点,真正达到了绵里藏针、刚柔并举的美学效果。

碑学书法和草书分属两种不同的书法体系,从笔法、墨法,到章法和结字,再到审美规则,都没有相似的地方,于右任的探索显然带有很高的难度。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于右任在书法上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用几十年时间磨砺而成。

整体来说,于右任的书法是按照先“帖”后“碑”的路数来进行,后来,他把两者融会贯通起来,并把两者的优点放大,最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书法形态,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于右任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一个书香门第,4岁接触诗词和书法,一直到40岁之前,他对二王、杨凝式、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大师的书法非常感兴趣。从他们的书帖里,他感到书法原来可以跟舞蹈一样,写得那样婀娜多姿、婉转灵动。对他们为代表的帖学书法,他进行了长期而深入地临习,到40岁时,他的帖学功底已经笑傲书坛。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在吴昌硕和康有为的带动下,碑学书法迅猛发展起来,毕竟,这两人一位是书画泰斗,一位是文化泰斗,影响力非常大,他们的做法和话语,历来是文化艺术界的风向标。

碑学书法流露出来的金石气象和雄强之美,矫正了人们对贴学书风的审美疲劳,促使此时期许多书法家放弃了对贴学书法的探索,转身钻研碑学书法。

于右任此时40出头,还没有成为书坛大咖,他也亦步亦趋,跟上时代潮流,开始学习碑学。

也许是北方人的缘故,碑学书法自带的阳刚之美和雄强气象,让于右任十分痴迷,工作之余,他经常泡在西安碑林里,下苦工临摹了所有墓碑上的字。有时,他听说民间某户人家有古墓碑,就自掏腰包买下临摹,然后捐赠给西安碑林博物馆,无形之中增加了西安碑林的馆藏数量,做了一件善莫大焉的好事。

10年之后,于右任的碑学书法终有所成,再加上他之前积累的扎实的帖学功底,让他具备了推陈出新的实力。

也就是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于右任强势出击,大胆创新,把“引碑入草”付诸行动。

很快,于右任跻身到全国书法大家的行列,受到文化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