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纪念馆是柏林的地标式建筑。它是由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PeterEisenmann用根高低不同的水泥柱建成的,蔓延了很大一片,就像一片抽象的墓地。你可以从任何一点自由进入这个悲伤的迷宫,自己决定穿越它的路线
纪念馆下面是令你心情更加沉重的信息中心(OrtderInformation),这里按照时间顺序用图片展示了犹太人在第三帝国期间受迫害的景象,有一些展厅细致入微地记录了那个年代里很多个人和家庭的黑色命运。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紧邻德国联邦议院和勃兰登堡门,由根长短不一灰色碑柱组成。静想其设计绝妙寓意深刻。置身其间犹如迷宫,远远望去好似波浪。每块石碑都无任何文字标识,是无数亡魂在无声哭诉;材质坚实厚重形如棺材。步入其中,无尽而单调的形状,让人不由得陷入沉思。
艾森曼的设计从根本上打破了纪念碑的概念,放弃了任何一种象征性符号的使用。由个水泥碑组成的网状通路有许多出入口并可供参观者任意穿行。这个数字是建筑师根据纪念地的面积而定的,它没有任何象征意义,与被害者数目也毫无关联。碑体的材料是十分坚硬的灰色自动密封式混凝土,碑体的生产是在柏林附近。为保证碑体表层的质量长久不衰,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多层加工方案,这样也可方便地清除涂鸦痕迹。
由纪念碑群的东南侧沿台阶或乘电梯可到达一地下信息厅,展厅的设计风格与碑群的块状外形风格相一致,介绍了有关被害者、受难地及今日各纪念地的信息。这个博物馆是免费的,并有中文的介绍。根据艾森曼计划,混凝土板被设计产生有一种导致心神不安缠扰不清的气氛,而且整个雕塑打算代表一个原有秩序因人为因素而远离人类。
纪念碑所在地原址是纳粹宣传部,我发自肺腑的想说,德国,牛!所有纪念碑的意义在于给活着的人一个面对历史的机会,它的美学价值关乎着它是否能体现出纪念事件的厚度,我去过的纪念碑中有两个做到了,柏林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和纽约的遗址纪念碑。我在想,活着的人如何看待死去的人比死亡对死者本身的意义也许更为重要,它反过来决定了死亡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