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众作家研讨李

这本书为汶川大地震十周年而写。十年,需要一个总结,需要回顾,需要思考,否则我无法继续活下去。活着,太艰难了,书中描述的只是九牛一毛。我还是没能够写尽这十年的痛苦和欢欣。

……

子夜时分,我停止了打字,用凉水洗了把脸,打开门。黑黝黝的山林隐藏着未知的东西。我深深吸了口气,又关上了门。我想起了遥远的乌斯怀亚,矗立在小岛之上的也格来日斯灯塔——它是黑夜里的灯火,总有一些东西应该被照亮。

——李西闽,《我为什么要呼救》

汶川地震十周年

《青年作家》第四期发表时用名《我为什么要呼救》

年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四川作家们如何纪念这个令人痛彻心扉的一天?

5月6日上午,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年作家杂志社主办的“李西闽长篇小说《我为什么要呼救》研讨会”在成都举行。

汶川大地震幸存者、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得主、著名小说家李西闽,著名评论家,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徐晨亮,著名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项静特邀出席。裘山山、熊焱、马平、蒋蓝、凸凹、代兵等四川作家,蒋林、熊理博、章泥、茂戈、王刊等《青年作家》作者代表也应邀出席。

研讨会由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主持,大家围绕“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个人经历与时代叙述”的主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我为什么要呼救》这部作品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探讨。

研讨会现场摄影/郭发财

年5月12日,李西闽应邀在四川银厂沟一个度假村里写小说,不料遇上了地震,一刹那被埋入了5米深的废墟,全身被压住,钢筋从他身体穿过,铁片从他左脸插入,只有一只手可以动。在废墟中,他熬过了魔鬼般的76个小时,成为山庄里同时被埋的好几人中,唯一幸存者。

获救后,李西闽用写作”疗伤“,埋头苦写了1个多月,用一根手指头敲出了自己的地震真实经历,集结成一本10万字的长篇纪实散文《幸存者》。此书荣获了年华语文学传媒奖的“年度散文文学奖”。

事隔十年,李西闽以“汶川地震”为主题的长篇新作《我为什么要呼救》在《青年作家》年第四期上发表,并即将付梓出版。该书讲述三个人震后挣扎求生、战胜心理与身体伤痛的故事。

梁平作研讨主持

梁平(主持人,著名诗人,

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

《青年作家》杂志主编):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特别感谢李西闽先生为汶川地震十周年奉献了一部震撼之作。这部小说,我们在座各位都并不陌生了。李西闽是享有“恐怖之王”称号的这么一个作家,他自己在十年前经历了一场生死恐怖,在地下埋了76个小时。

汶川大地震作为一个公共事件、公共灾难,我们非常期待与此相匹配的、厚重的小说能够出现,这可能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期待。《我为什么要呼救》首发之后,已经有了很好的反响。我想,无论是我们四川还是整个中国,因为这个长篇,我们都要感谢李西闽先生。

一个作家把自己的经历融入时代的叙述上,李西闽先生作出了成功的实践,他交出了最完美的答卷。所以我们今天开这个研讨会,请来了北京上海的老师。成都作家也来了很多,他们也都是有话想说的。我做主持人,会尽量把时间腾给大家。我的想法是,首先把时间交给我们徐晨亮主编和项静女士,让他们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的时间留给西闽。

徐晨亮(文学批评家、

《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

感谢主办方成都市文联和《青年作家》杂志社。这是我从《小说月报》杂志来到《中华文学选刊》后,参加的第一个文学活动。从选刊的角度,我们一直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