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当时的中国并没有承重超过百吨的列车。站内车皮最大的载重量才四五十吨。如此超过百吨的庞然大物,再次让人一筹莫展。
与此同时,在国家、铁路和人民的全部努力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它就像中国人的一张脸,也犹如祖国的“心脏”。从头到尾记载了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以及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都在这里留下了色彩浓重的一笔。同时,它也是我国重大政治和历史活动的发生地,全程见证了现代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奋斗历程。
人民英雄纪念碑,就傲然挺拔的,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最中央。
如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犹如一把巨型的钥匙稳稳地插在天安门、故宫、鸟巢这条北京中轴线上。它承接着无数革命先烈们生命的代价,挂着献血和头颅打开了中华民族由贫穷、落后、挨打走向民主、富强的奋斗之门。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凝结着老一代革命家对先烈们的缅怀,凝聚着梁思成,刘开渠等现代中国建筑、雕塑、艺术大师的智慧。
但是纪念碑的建设过程,堪称新中国现代版的“愚公”。
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打算在北京树立一座英雄纪念碑,用以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
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刻工作人员合作后来经过地质专家全国调研,最终决定选取山东青岛浮山上的花岗岩作为制作纪念碑的原料。那么首先就要寻找一块超级大料,作为纪念碑的碑心石。因为碑心石是纪念碑上最重要的一块,且必须是一块完整的巨石。
为了寻找这一块巨石,年3月青岛浮山石场开始动工,为了完成国家任务,石料厂的全体工人集体献计献策。
最初用爆破试验的方法但几次失败。用炮轰石料不仅炸不开,即使炸开也容易出现碎裂,数次试验都不成功,大家一筹莫展。此时石料厂的一位工人忽然想起来一位青岛崂山脚下的一位老石匠,人们称为“石神”。
老石匠来到浮山开采现场,经过仔细斟酌,决定用“放闷炮”的方法,但是经过试验发现这种还是行不通,因为石料周围不能够均匀炸裂。着急上火的专家和工匠们,经过多次思考,讨论和试验,终于研究出一个全新的开采方法——叫“蚂蚁啃骨头”。
专家们在雕刻所谓“蚂蚁啃骨头”,就是首先确定好纪念碑的碑心石石料的尺寸,然后把碑心石石料四周多余的石料,全部开采挖走做成空槽。
这样,整体看上去就像在一个巨大的矩形鱼缸,中间放一块长方体积木,鱼缸内部积木四周被挖空,只有底部和鱼缸连接在一起。
然后就在这个矩形的“积木”的底部每隔0.4米,凿出一个通孔横贯洞穿石料底部的宽,接下来在石料的长度的两侧分别对称凿出8个置放千斤顶的窝龛(侧洞),每个龛内分别放置一个吨的千斤顶。同时在凿穿的空洞里都加上钢制楔子。
就这样千斤顶加压向上顶,工人们抡起大锤猛击钢楔。宛如一群蚂蚁死死地叮住这块“大骨头”坚持不懈,一点点的啃噬。而石匠们喊着劳动号子,整齐划一的抡起铁锤,春寒料峭中唱出一幅热火朝天的“赞歌”。
经过3个月的开采,在数百名石匠的重击下,石料的底部开裂成一条线,并逐步断裂成为一个平面。由此,大石料终于开采成功。
可这块碑心大石料真的太大了,它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达吨。
石料经工匠们原地简单加工,由原来的吨降为吨。但是石料仍然非常大,当时的中国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怎么把这块吨的石料运下山,成为摆在石唱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纪念碑开始运输人类历史上,都有用石料建设巨大建筑的经验,埃及的金字塔,雅典卫城的石柱,复活节岛上的石人,还有中国古代的长城,无不见证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成功,最笨拙、最古老的智慧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总会在最需要的时刻散发出幽深的光芒。
对,用杠杆原理。在山坡上铺上原木,把石材推到原木上,石材的前后分别捆上钢索,前面的钢索用绞磨牵引,后面的钢索用绞磨牵拽着,就这样在杠杆和下坡路上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作用下,在统一的指挥下,一点点收放着钢索,大石料顺着山坡缓缓地向山脚下移动,终于到达山脚下。
到达山脚下的大石料,经过转向,翻身,翻转等,工匠们对大石料进行第二次加工。此时大石料变为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减为吨。
大石料借助山势运动到山下还是相对容易的。但如果要把大石料运到北京,就要优先运到青岛大港火车站。这段距离也宛若赤脚踏入荆棘,寸步难行。
从青岛浮山脚下到大港火车站足足有15公里,怎么运过去呢?
况且这一路上大部分是丘陵,还有四个村庄,1座山岭,十几座桥梁,还要经过青岛的两条繁华的街道。
鉴于当时的技术和运输条件,要想搬运这块大石料,简直比登天还难。
但是为了完成此任务,当时的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集中智慧,攻坚克难,一定要把大石头运出去!
此时,有的人建议从山脚下到火车站之间,修一条临时铁路,但是经过专家的预算,仅仅路基就大约需要21万元,这在当时的国力下,简直不要太浪费。
“愚公”们用最原始,最笨的方法“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艰难的运输过程他们在地上铺枕木,上面放钢管,然后把巨石放在钢管上一点点向前推动。前面拖拉机拉,后面拖拉机推,枕木,铁轨和钢管循环往复,一步步一点点的向前挪动,如此循环往复。一天一里路,15公里的路程,前后整整的走了34天,才到达青岛大港火车站。
为了完成这块巨石的转移,为了国家建设,为了英雄先烈们,沿途的居民贡献出了良田修成了临时路,一路上拆房修路架桥开道,警察站岗放哨。
顶风雪,战严寒,队伍走到哪,帐篷就扎在哪。“愚公们”众志成城终于把石料从浮山运到了青岛大港火车站。
古时候愚公移山,需要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坚持,感动天地唤新颜;而如今新中国再次“移山”,是千万祖国劳动人民,以祖国为圆心,爱国为半径的向心力和团结。这是建国初期的劳动人民的不怕困难,顽强斗争,攻坚克难的决心,是新中国人定胜天的壮志豪情。
运输过程中的上坡路当巨石运到了青岛火车站,人民才发现,运输再次被卡壳。
再一次的展示出其光彩夺目的光芒。当运输工作陷入僵局时,暮然回首,那车就在“灯火阑珊处”。
在吉林的丰满终于找到一辆当时国内承重最大的平盘火车,但是当火车到达青岛时才发现,其最大载重为90吨。
经过专家协商,最大的承重量为90吨,超负荷预计为10%的情况下,火车超负荷能负重99吨。为了安全稳妥起见,吨的大石料不得不再次瘦身。最终把大石料的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大石料此时重量为94吨。
就这样,大石料终于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于年10月13日抵达北京车站。当时,激动的朱老总带着一群人,敲锣打鼓,挥舞着彩旗亲自到车站来迎接。
纪念碑落成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终于落成,这颗碑心也由最初的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大吨;变成了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的碑心石!
年5月1日,当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揭幕时,这颗“青岛心”终于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融为一体,与人民英雄一起“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