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天空飘着小雨,前来悼念袁隆平院士的群众络绎不绝。人们在袁隆平院士墓前献上菊花和金黄稻穗,静默鞠躬,表达自己的哀思。
初夏五月,通往墓园的道路两旁绿油油的禾苗长势喜人,空气中弥漫着禾苗的清香。据唐人万寿园工作人员介绍,这几片五彩稻田种植时根据稻苗颜色的不同摆出来了几幅图案,分别是小提琴、种子、还有“致敬袁老,吾辈当强”八个字。
随着小路往山上走,一座以稻穗模样打造的功勋纪念碑印入眼帘。据介绍,纪念碑是今年5月份落成,高8.米,与袁隆平星呼应。纪念碑以耒耜为基本造型,是华夏民族农民播种的古老工具,也是中国耕播农业的起点;饱满的稻穗勾勒出高耸的“脊梁”,象征着国人勤劳奉献、平凡朴实的品质,也代表着中国新时代下的和平与丰收。
人群中有科研人员,高校学生,还有带着孩童的市民、还有拄着拐杖的老者。一位市民戴着草帽,凝视着巨石上“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两行话,深深鞠了一躬,随后便把草帽端正地摆在了墓前。
记者注意到,墓前早已被民众带来的各种物品摆满,除了鲜花与水果,还有几袋大米、金黄的稻穗、气排球等,这些简单的物品寄托着深厚的情感,每一个拿出来都可以讲出一段故事。
90后吴松泽来自黑龙江哈尔滨,去年的5月24日,对袁老有深厚感情的他跨越了大半个中国,奔赴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参加袁隆平遗体告别仪式。“当时现场几乎可以说是被鲜花和泪水淹没,我心里一热,就在现场主动当起了志愿者维护起了秩序。”吴松泽告诉记者,经过那一天他更加体会到了袁老在人民心中的重量,“于是前两天,我被印象深刻的那一天提醒了,5月20日我又从黑龙江过来了。”
换乘高铁、飞机,坐公交、换乘地铁,一路旅途颠簸,吴松泽来到了袁老墓前。其实在昨天(5月21日)他就已经来看望了袁老一趟。“昨天人相对来说比较少,我朋友知道我来了,还给我发了个红包让我也买束花,替他送到袁老墓前。”吴松泽全身都已经被雨淋湿,发丝上全是水珠“昨天还是艳阳高照,今天的雨几乎没停过。不过我也不乐意打伞,稻穗在雨中显得更加鲜亮,我相信我对袁老的感情也是。”
谈到这一点,吴松泽说他最敬佩的人就是袁隆平院士:“咱们的饭碗没有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袁老一生节俭,一心扑在粮食上,我觉得他是一位无比伟大的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世代传承。”
家住长沙南站的胡女士和丈夫带着两个女儿来到墓前敬献鲜花,缅怀袁老。“去年我和丈夫也去了明阳山殡仪馆明德厅参加了纪念仪式,在现场深受触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悲痛与不舍。”胡女士的眼泪已经盈满了眼眶,她告诉记者,“今天我特意带着两个女儿来看望袁老,姐妹俩各买了一朵菊花,在袁爷爷墓前三鞠躬。珍惜粮食不能浪费这些话我经常在饭桌上和她们说起,希望她们能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袁隆平的学生们也来了。年师从袁隆平攻读博士学位的刘建丰是其中之一。他清楚记得袁老师为自己博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一词一句修改的情景。“袁老师就是一位执着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没有完成的梦想,我们正在继续接力,向超级杂交水稻亩产公斤冲刺。”刘建丰哽咽地说。
79岁老农朱正康是娄底涟源人,他也是提前两天从乡下赶来了长沙,提起袁老他老泪纵横:“他造福了全国人民,让全国人民吃饱了饭,一周年了,袁老,我们怀念您!”在镜头前,他几度哽咽说不出话。
“我跑了20公里才到这里,顾客千叮万嘱让我一定要送到墓前,还要拍照发给她。”一位跑腿小哥捧着一大束黄菊花送到袁老墓前,鲜花的卡片上写着:“袁爷爷,转眼一年,自此人间吹过的稻香、升起的一缕缕烟,都是您的思念。”
一年过去了,先生虽逝,“种子精神”长存。他播撒下的每一粒种子在海内外努力地生长、结穗、增产,人们对袁老的思念也有增无减。中午时分,雨未停止,前来献花的民众仍络绎不绝。
潇湘晨报记者章杨梓昕摄影记者杨旭王家骥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