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访古慈云寺塔壁画初探图像中的震泽社会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原作者:葛楚天

注意!!!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慈云寺塔

慈云寺塔,砖身木檐,六面五级,位于震泽古镇东侧慈云禅寺内。

震泽慈云寺建筑分布情况

慈云禅寺木构建筑多为重建洗钵池曾出土罗汉石刻

罗汉石刻现经修补后陈列粮仓旁

震泽丝业公会曾借寺内积谷仓办土丝改良制造传习所现粮仓为后建

塔内底层佛台须弥座有雕刻,第二至五层外檐曾使用铁艺栏杆,第四、五层有塔心柱,据传塔刹仰莲上有明万历五年的铸刻文字,今已不存。不过最为特殊的是,慈云寺塔底层六面山墙顶部仍存有彩画,这不仅在苏州地区颇为少见,还为我们研究震泽社会史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图像资料。

须弥座雕刻

台上观音石刻自平望移置于此

民国铁艺栏杆旧照

无人机绕塔刹一周采集图像未见有铸刻文字

塔心柱

慈云寺塔壁画位置示意

第一章

“望夫型传说”的异化

赵世瑜教授认为“历史学家看待图像,并不会忘记他们从文字资料的使用中总结出来的方法,那就是把它视为一个‘层累地制造出来的’文本,也即一个有‘历史’的文本”,要挖掘慈云寺塔壁画所隐含的“层累历史”,我们有必要先对震泽当地地情进行梳理,例如吴江区档案馆《慈云寺塔》一文中整理收录了两则震泽当地口耳相传的传说,现将其中一则陈列如下。

?传说一孙夫人望夫

相传三国期间,吴国国主为从蜀国手里讨回荆州,再三用计,均被诸葛亮识破。后来纳都督周瑜的“美人计”,诱刘备来吴国,欲软禁,威逼他交出荆州。怎料刘备为皇叔,加上相貌堂堂,深得吴国太欢心,欲将女儿嫁之。结果弄假成真,让吴国“赔了夫人又折兵”。此后,孙权不甘心,设计将妹妹骗回吴国,不让其归蜀。孙夫人日夜惦记丈夫,就在地处太湖之滨的震泽建造一座高塔,每日登高望西远眺,盼望夫妻团聚,“望夫塔”即由此得名。

登高望西远眺

这则传说的前半部分几乎是《甘露寺》系列的京剧情节,仅交代了故事背景。后半部分则是相对典型的“望夫型传说”,大致吻合刘翔鹏所总结的此类传说基本母题A“夫妻分离”和基本母题B“妻望夫成石”。这类传说起源早、分布广、变式多,民俗学泰斗钟敬文先生就曾把“望夫型传说”列入“中国地方传说”的十个类型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在古时交通物流并不便捷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夫妻离散的社会现象(有时“望夫”也会异化成“望子”、“望父”等以歌颂亲情),这也是这类传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这类传说中妻子往往忧思郁结,最终痴情化作石头以望夫归。例如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中录“南陵县有女观山,昔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忧思感伤,登此盼望,因化为石,如人之形,所牵狗亦为石,今狗形独存”,南陵属于吴国势力范围,夫却“官于蜀”,与妻天各一方,或许揭示了南朝时南陵县社会对三国时期吴蜀两国间战争的反思。而在慈云寺塔“孙夫人望夫”传说中,孙夫人并未“化石”,而是“建塔望夫”。

顾颉刚先生认为层累的历史“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在《三国志》中“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此后再无记述孙夫人回吴后所发生的事,显然“建塔望夫”无法印证。可见“孙夫人望夫”是较晚形成的传说,其原型之一或许便参考了南陵县“吴妻望蜀夫”这类记述,并放大了“传说中的中心人物”。由于是相对晚近的故事,它不再拘泥于“望夫成石”的定式,结合孙夫人的身份地位以及震泽当地地情,便异化出了“建塔望夫”的情节。

这类传说的主旨常常是歌颂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观,但随时代发展,各地过于雷同的情节使得这些原先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开始沦为陈词滥调,这就为这类传说的向上生长提供了背景,其中一种思路便是赋予男主人公留妻在家乡独守大后方的行为更高的合理性。

例如南宋陆游作《望夫石》:“送君远戍交河北,男儿自以身许国。不能弯弓骑恶马,欲随君去何由得”,诗中妻子主动支持丈夫“以身许国”,甚至恨自己不通武义,不能随丈夫一同远征。可见在陆游笔下,女主人公开始被加工成不仅爱夫、更是爱国的女性形象,从赞扬女主人公的忠贞,拓展到歌颂男女主人公所兼具的报国热情,这种从家到国的主旨延伸使得“望夫型传说”迸发出新的活力。

陆游诗中所呈现的这种变化应当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金人南下入侵,南宋朝廷却昏聩无能,长江以北尽为失地,因此民间自发产生这种爱国热情自是情有可原。陆游这腔热血虽未能挽救偏安一隅的宋廷,却正合往后历朝历代所推崇的忠君报国的价值观。似乎自南宋起,一部分“望夫型传说”的重点渐渐从“望夫”偏移至“望国”,以至于在一些更晚近的故事中,甚至干脆剔除了“妻子”与“丈夫”的形象,另立更符合“望国”主题的人物。此时我们再来阅读有关慈云寺塔的第二则传说。

?传说二慈云公主望父

相传北宋末年,北宋王朝朝政腐败,国力衰微,北方金兵乘虚而入,攻下都城汴梁,掳去徽宗、钦宗二帝。宋徽宗女儿慈云公主避难来到吴地震泽后,念念不忘禁锢在北国的父皇,终日闷闷不乐。侍臣们为其解忧,就在镇东望夫塔的废基上重建一座宝塔,并新建一寺,分别以“慈云”命名。塔成后,慈云公主常登临塔顶,遥望北方祈祷,祝愿父君早日平安归朝。

“望夫塔”/“望父塔”

这则传说看似与经典的“望夫型传说”大相径庭,但“父女分离”依旧保留基本母题A的“分离”要素,“建塔望父”则基本继承了“孙夫人望夫”传说对基本母题B的异化。

经常规手段检索,“慈云公主”这一称谓几乎都伴随着震泽慈云禅寺一同出现,却不见于其他正史资料,很难找到其与有记录的宋徽宗之女之间的对应关系。且据《道光震泽镇志》,慈云禅寺“旧名广济,天顺中赐今额”,可见明天顺年间才开始出现“慈云禅寺”的称谓,而传说中的“慈云寺”却因宋徽宗之女“慈云公主”而得名,显然漏洞不小。因此,“慈云公主”很可能仅存在于震泽当地传说,其真实性很难考据。

但若依据层累历史说推导,“慈云公主”这一形象有一定可能是从第一则传说中的“孙夫人”形象发展而来的,在传说中“望夫塔”是“慈云寺塔”的前身,在现实中“孙夫人望夫”传说是“慈云公主望父”传说的前身。现慈云寺塔建筑断代为明,虽然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南宋慈云寺塔建于东吴望夫塔原址的说法未必正确,但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两则传说产生的先后顺序。

这两则传说除了为震泽当地居民所熟知,还在旧志中有所体现。例如《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记述“中有浮屠五级,相传吴赤乌中慈云公主建”,此志虽记述了“慈云公主”,却将两则传说混淆,将“慈云公主”安排到了“孙夫人”的生活时代。这一现象或许暗示了两则传说间的层累历史,“慈云公主望父”传说早期或许只是对“孙夫人望夫”传说的简单覆写,因此两者共用了一些故事背景,直到世界观搭建完成,两则故事才通过“望夫塔”与“慈云寺塔”的继承关系最终完成分离。

《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记述

或许是发现了谬误,《道光震泽镇志》直接记述“中有浮屠五级,初建无考,或云吴赤乌间建”,该志未提“慈云公主”,但以“或云”的形式保留了“孙夫人望夫”传说的时代背景。而据《中国古塔集萃》一书所述,有一“民国甲子年重建慈云寺碑刻”记述了“孙夫人望夫”传说,且该碑认为慈云寺与慈云寺塔均兴建于吴赤乌年间,笔者实地未寻得该碑且未能检索到碑刻原文。但无论如何,这已侧面印证了这两则传说久有流传,绝非一朝一夕的空穴来风。

《道光震泽镇志》记述

第二章

传说的传播者与壁画的捐资者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慈云寺塔这两则传说的叙述重点都放在了女主人公身上,这类戏剧化的民俗传说往往反映着当时的社会意识,田仲一成认为“只要不丧失其社会功能,它就将在社会内部一直存在下去;反过来,一旦它丧失了社会功能,则将轻易地变形,或者消亡”,我们虽能洞见女主人公形象的“变形”,但最终两则传说同时流传而并未“消亡”,可见这两则传说均未“丧失其社会功能”。因此在社会史的研究框架下,一定程度上我们可认为“孙夫人”与“慈云公主”都隐喻着留守震泽当地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忠贞爱国的女性形象,或者说这两则传说的“社会功能”即是利用“孙夫人”与“慈云公主”的形象潜移默化地教化这些留守女性应当忠贞爱国。

刘翔鹏在研究“望夫型传说”时曾指出,“如此短小的一个故事之所以能够见于各类经史子集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对于宣传古代妇德有很大作用”,显然“望夫型传说”的流行更符合外出男性的社会利益,加之农耕社会的女性很难掌握社会主流话语权,因此我们也不难推测,两则传说虽然都在叙述女主人公,但传说本身却主要是由男主人公的现实对应者传播的。

其实在慈云寺塔过往的文献资料中,亦有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