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无亲,玉米地埋70年,农民守墓后荣归
中国历经磨难,浴火重生。战争年代,无数无名烈士用生命守护国家,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脊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立烈士陵园,寄托哀思,铭记历史,让英雄安息,让后人敬仰。
在云南施甸的一片玉米地里,矗立着一座小木牌,纪念着在松山战役中献出生命的军医。
在一个久远的时代里,有一位英勇的军医,他的墓地却被无人问津。据说,他是几十年前滇缅之战中的一位医科学生,名叫郑发平。
他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上了前线,为国捐躯。然而,他的坟墓却一直无人认领,只有一户农民默默地守护了他七十余年。
他们为何这样做?这个军医究竟是谁?他的故事值得我们去探寻和记忆。
郑家新婚夫妇喜获女婴,虽然家人十分舍不得,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们选择舍小家顾大家。郑发平告别家乡陕西,毅然踏上前往云南的路。
年,松山战役爆发,远征军对日军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主动进攻。然而,由于松山地形险峻,且日军早已在此扎营,建立碉堡,我军的进攻十分艰难。
经过多次炮火交战,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抗战的烽火中,有一位英雄为了保护伤员,用肉身阻挡炸弹的攻击,身受重伤。他就是远征军医院的第一营郑发平。
郑发平虽然只有28岁,但他的英勇行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生死关头,他舍身救人的精神,让人为之动容。他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爱国主义。
尽管英雄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发平的英勇事迹引起了广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