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乌拉山下师训班上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2/

#知青#

乌拉山下师训班(上)

作者:舒顺林

(一)

早就想写写师训班,但一直没有动笔。前几天接连听到身边熟悉人去世的消息,这其中也包括我到处打听、当年力主开办师训班的倡导者傅干事和在师训班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时不我待,真觉得该写点什么了。

师训班的全称叫内蒙古兵团二师高中教师训练班,傅干事名叫傅呈祥,杨老师名叫杨立明。

年下半年,为提高各团教师的技能与素质,师政治部决定举办师训班,由傅干事主抓此项工作。傅干事是文革前河北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算是文化人,他本人有学识,又主抓2师的教育,所以他特别爱才、惜才、重才。在他看来,办好教育重在教师,以致培养教师、尤其是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乃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

师资紧缺是当时兵团教育的突出问题,为此各团学校也想了不少办法。例如本人所在的15团学校,教师构成就来自多种渠道:一是原场学校保留下来的老师;二是由随军家属中的高学历者充当;三是招募知青中的师范生;四是遴选知青中的高中生或有专长的人等。教师来源与构成的多渠道、多层面,固然缓解了教师紧缺的压力,但同时又引发了素质与水平的参差不齐、程度不一的问题,而作为本身只是高中生乃至初中生的知青到学校去教中学,就有些勉为其难了。

师里举办师训班,则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就知青教师的业务进行培训与提升,这显然是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也正与各团学校的想法一拍即合,所以各团都积极选派人员去参加,象我们团一下子就派去了4位。

至年度的师训班开设了语文与数学两个班,配备了4名老师(语文、数学班各两位)。4位老师都是傅干事亲自物色、精心挑选的。傅干事选人的标准就是高学历、有实才、能胜任。他在主管2师教育期间,几乎跑遍了各团的学校,对师资情况了如指掌。他从师部学校抽调来的两位老师都是文革前的老大学生,如教数学的侯锐老师和教语文的马继荣老师。侯老师是随军家属,她和她爱人都是北京某大学的老牌大学生。马老师则是内蒙师大64届的高材生,属正规师范生。其他两位年轻教师,虽不是大学毕业,也是学霸级的人物,业有专攻。如教数学的夏潜老师,是重点校的高三毕业生,虽教数理,却兼通文史,颇具造诣。教语文的杨老师到兵团后不久就被提干,当教师,作为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教学,业余刻苦攻读,自修大学课程。

语文班的两位老师是一位教语法,一位教修辞。年长的马老师教修辞,精干的杨老师教语法。其实马老师当时才40岁不到,年富力强。他开始是14团学校的语文老师,后来调到师部学校当老师。他中等个,方脸,不苟言谈,除了上课,很少和人闲聊。人虽严肃,性情倒很温和,从来没有大声说过活,都是慢条斯理、低声细语的。衣着朴素,常穿一身中山装,别看课下话语不多,但讲起课来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广征博引,是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

第一次开讲,是修辞概论,就修辞的几十种手法做介绍。通过马老师的介绍,我们得知回文、顶真也是一种辞格。顶真(顶针、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辞》)、“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回文即回环(迴文),是利用相邻语句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来表达两种事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修辞法。如:“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易经系辞下》)、“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却曾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夔《白石诗话》)等。回文不仅分为回文句、回文词,还有回文对联和回文诗。回文诗不仅可以顺念,而且可以倒读。如苏轼的《记梦二》,顺读为: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倒读为: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江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顺读倒读都朗朗上口,还挺押韵,足见作者之功力。

对于顶针与回文这两种特别有意思的修辞法,我们先前虽见过,但并不了解它,只是觉得挺好玩的。通过马老师讲解,我们不仅知道了它是一种修辞法,而且二者极易混淆。因此对于二者的特征及区别,马老师特别给予强调:回文与顶真在首尾顶接这一点上是相似的,但它们的构成条件不同:一是回文只由两项构成,顶真大多不只两项。二是构成回文的两项只是语序不同,而词语基本相同,顶真的关涉几项只是后项之首跟前项之尾词语相同,其余的词语都不同,至少是不求其同。三是回文是据上文回环往复,形式为“甲—乙,乙—甲”,顶真则是顺上文递接而下,形式为“甲—乙,乙—丙”。经马老师这样一讲,我们茅塞顿开。

马老师讲课不仅妙语连珠,神采飞扬,而且在举例时通常引经据典,从名著佳篇中撷取金句。所以每每随着他的广征博引,我们也渐入佳境。听他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每一节课都给我们以新知识、新收获。他的纵横捭阖并不是漫无边际,而是收放自如,伸展有度。比如对常见的几十种修辞手法,只是点到为止,而对于我们必须掌握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对偶、借代、对比、引用等十几种修辞格则大讲特讲、一一详解。有时一个辞格一上午(4个课时)都不曾讲完。

在讲比喻时,他不仅介绍本体、喻体、比喻词三大要素,而且强调了比喻和拟人的最大不同:在于比喻有喻体,而拟人没有。然后把重点放在比喻的三种类型即明喻、借喻、暗喻的详论上。在讲明喻、借喻、暗喻三类型时又告诫我们要分辨出它们的特征,即明喻既有主体又有比喻词,还出现了喻体,要素齐全,明确易辨。例如:“这初秋之夜如一袭藕花色的纱衫,飘起淡淡的哀愁”(何其芳《秋海棠》)。而暗喻只出现主体和喻体,不用比喻词语(或用“是、等于、成为、变成”等喻词)。例如:“美感的记忆,是人生最可珍的产业,认识美的本能是上帝给我们进天堂的一把秘钥”(徐志摩《曼殊斐儿》)。借喻则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只出现喻体。例如:“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千万条瀑布”等。

听他讲夸张时让我们懂得了不仅夸大是夸张,更让我们记住了缩小也是夸张。例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还让我们掌握了超前夸张,即把后的说成先的,把先的说成后的。例如:“他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从他那儿我们学到不少东西。比如他讲修辞,除讲常见的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反问等手法与作用外,还穿插讲一些冷僻的知识。因毕竟来师训班的都是各团部学校的老师,基础尚好,有必要介绍点课外的没接触过的东西。记得马老师兴致所至,信手拈来就给我们介绍了修辞中的神智体。神智体是一种近乎谜语的诗体,传为苏东坡首作。苏东坡之所以发明神智体,据《东坡情趣录》记录是基于这样一件事:宋神宗熙宁年间,有辽使至,自夸能诗,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苏轼就是用神智体诗《远眺》难倒辽使,使他莫知所云,自此不再言诗。

马老师特意列举了苏轼的《晚眺》一诗展示给我们。《晚眺》虽是一首诗,苏东坡却只写出12个字:亭景畫老拖筇首雲暮江蘸峰。不过这12字,有长写,短写,横写,侧写,反写,倒写,有繁体、简体。例如“亭”字写得极长,“景”字写得极短,“畫”字去“田”中之“十”,表示内中无人。这句便念成“长亭短景无人畫”。第二句的“老”字写得特别大,“拖”字横写,“笻”的竹头写得极瘦,这句念作“老大横拖瘦竹笻”。第三句的“首”字反写,“雲”字断写成两截,“暮”中日字倾斜,这句念作:“回首断云斜日暮”。第四句“江”字中的“工”曲写,“蘸”字倒写,峰字的“山”侧写,这句念作“曲江倒蘸侧山峰。”

神智体利用字形大小,笔划多少,位置正反,排列疏密等方法进行写作,“以意写图,使人自悟。”这种写法十分新奇,往往能显示出作者的智慧和才能。但神智体只是一种智力游戏,对于训练人们的思维或许有一些作用,而在教学中无实际意义。马老师给我们讲解神智体,也只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已。

马老师语速不快不慢,给人以充分消化理解余地,除活跃气氛给我们讲点趣味性学问外,有时也冒出点小幽默,调侃一下。如在讲到“斑竹一枝千滴泪”时,旋即转向班里一位叫汪笑竹的学员,说“笑竹”这个名字起得好,喜庆开朗,而不象娥皇、女英眼泪洒在山竹上,形成“斑竹”。

马老师不仅课讲得好,为人好,受到大家的敬重,而且记性也特别好,45年过去了,对于各团抽上来这样一个临时的班集体,他都能记得每个学员的名字和特征。年5月14号我从高峰(师训班数学班的学员)那里获得了马老师的电话,便立刻与马老师联系,当拨通电话刚叫了声“马老师”,告诉“我是舒顺林,还记得吗”时,马老师则随口说出“你是建丰的”。他问到我的情况并说你后来不是到“内蒙古农管总局了吗”。要知道我到农管总局是76年底的事,而75年初师训班就解散了,也就是说师训班以后的事他都记得那么准。提到其他学员,他还都记得,他和学员杨俊挺惯熟,是忘年交,这不算啥;他竟记得学员史齐刚会唱京剧《沙家浜》;说女学员汪笑竹的汪是带三点水的汪,说张大力的“力”是力量的力,靳世棉的“棉”是棉花的棉。聊起其他的人和事,比如刘继昌乃至数学班的胡桂荣、陈淑云等,他都清楚地记得,8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记性如此之好,令我们这些当学生的汗颜有愧。

(二)

教语法的杨立明老师当时也就20几岁,和我们岁数差不多,甚至比有的学员岁数还小,但学问却不小。他个子高高的,长得也精神,脸虽然不算白,但眼睛很大,炯炯有神。讲课使用的虽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但也听不出保定口音。

语法本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问,令初学者感到内容干巴,纷繁杂乱,显得无序。所以一般的语法课都不好讲,容易枯燥乏味,但杨老师的语法课我们还蛮爱听的,因为他讲课声音洪亮,板书流畅吸引人,加上他讲课逻辑性强,脉络清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人易于接受。比如语法就其定义而言,它是讲语言组合的规律和法则的,就其体系含义而言,一个是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另一个是语法学体系即语法学说的系统性。说白了一种侧重理论,一种侧重实践。杨老师则针对我们这些中学老师的素养以及将来在教学中学以致用的东西来讲。用叶圣陶的话来说,只讲我们“正常人的语言习惯”,讲我们日常遣词造句的规则,即拣通俗实用的内容讲。

杨老师讲课繁简适度,重点突出。如语法分析由小到大可分为5级单位,即语素(字)、词、短语(词组)、句子、句群。在这5个单位中他重点讲句子。在讲词时,词分实词和虚词,实词又可分名词、动词、代语、形容词、数词、量词6类,由于实词常见常用,也好理解,因此他只作略讲。虚词亦分6类,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实词与虚词中他重点介绍虚词,而在6类虚词中又重点介绍助词和介词。比如助词,可分为结构助词(如的、地、得)、动态助词(如着、了、过)、比况助词(表示比喻)、语气助词和其他助词,而在这5类助词中他主要给我们讲解和反复让我们练习的是结构助词。对于结构助词“的、地、得”,以前记忆的顺口溜是:名词前面是“白勺”,动词跟着“土也”跑,动词后面“双人(得)”。而在课上,他除了要求掌握如上要领外,还让我们结合句子成分去考察:即一般“的”部分都是定语,在主语前;“地”部分作为状语,在谓语前;“得”部分作为补语,在谓语后。通过这样的学习与训练,我们对于“的、地、得”的用法记得更牢了,在实际运用中也比较自如。

词的引申便是词组(短语)。词组根据包含词语的多少分为简单词组和复杂词组。从结构上又可分为固定词组和自由词组。固定词组好理解,它有3种类型,一是结构对称的习惯语。如“你一言我一语”等。二是四字熟语,包括四字构成的成语和习惯用语。如“一丝一毫”、“喜笑颜开”等。三是专有名词。如“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等。关键是自由词组的结构类型不常见、不好掌握。它分类也多,多到8种,即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并列词组、偏正词组、补充词组、介宾词组、的字结构、所字结构。分类虽多,但只要按照杨老师传授的去把握住规律,加上大量的练习,反复揣摩,也能记住,不难掌握。

讲清字词后,杨老师强调了词类活用问题。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但在实际运用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有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如: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此处为驻军,作动词用。也有动词作名词的,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射,为动词,此处为射箭的技术,用作名词。还有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6种,对于这6种成分的定义,即何谓主语、何谓谓语等概念性的东西以及由什么词担当,这都好掌握。重点与难点是句子成分的划分,它较为难啃,也费力费时。这方面杨老师花费的课时多,学员们下的苦功也大。

杨老师先教我们统一的划分符号: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双行线=标注主语,用单行线——标注谓语,用破浪线~标注宾语,用小括号﹙﹚标注定语,用中括号[]标注状语,用单书名号〈〉标注补语。

在具体划分成分时,杨老师让我们先抓主干。他说:虽然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6大成分组成,但这6种成分又可提炼为3个级别:主语、谓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抓主干就是先找主谓宾,尤其是先找出主谓,如:我看书(主、谓、宾),我看(主、谓)。有主谓就成句,就算完整,不缺项。

为层次分明,在具体操作中,首先将主谓两部分间用两道竖线隔开。在竖线左边的主语部分中找出主语,同样在竖线右边的谓语部分中找出谓语,然后再找主谓语部分的其他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宾语等。只要把主干先划出来,搞清各种成分所占据的位置(如主语前是定语或状语,谓语后是宾语和补语),再长再难的句子也能轻松准确地区别和划分。为方便记忆,先记住一个简单的口诀:“定状主、谓宾补”,然后再记一个完整的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分开心有数。

概括地说,就是先分清主干,再掌握各自的位置,然后弄清什么词充当什么语,如主语常由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充当(形容词、动词、谓语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也可充当)。谓语可由动词来担任,一般放在主语的后面等。按照这种提纲挈领抓主干的方法,由繁到简,由简到繁,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再搞清由什么词充当,再长再难的句子划分起来也会毫不费力,游刃有余。当然,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也有主语在后、谓语在前的特殊情况,如“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就是谓语“起来”在前,主语“奴隶”在后。杨老师特意提醒了这一点。

后期,杨老师还为我们开了阅读课,主要是传授分析课文的技巧。他以中学课文《祝福》为范文。在分析《祝福》时,他提炼出“祥林嫂形象”来进行分析。他列举出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时的形象、第二次到鲁镇时的形象以及被赶出鲁镇后的形象,然后分析道:透过这3次形象的描写和刻划,揭示了人物外形和内心的变化,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及缩影,反映封建社会上层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剝削与奴役。杨老师这种抓典型环境、抓典型人物的分析法,令人耳目一新。课后结合《祝福》,老师又要求我们每人写一篇读后感。我写了一篇叫《不让祥林嫂的悲剧重演》的读后感,杨老师对该文的评语是:“对文章理解得深刻,认识问题的观点正确,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的思想感情。”令我感受颇深。(未完待续)

纤纤银线传音讯——我在兵团架电线

舒顺林:兵团大姐王俊卿

舒顺林:校园一片读书声——我在兵团当老师(上)

舒顺林:校园一片读书声——我在兵团当老师(中)

舒顺林:校园一片读书声——我在兵团当老师(下)

作者简介

舒顺林在兵团和现在时的照片

作者:舒顺林,年5月到内蒙古兵团,先后在15团7连、9连和团部学校工作。年到内蒙古农管总局编辑室工作。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年毕业留校任教。年调到北京。现居北京。

来源:兵团战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1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