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碑性平播之役金石铭文拾遗

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李飞,男,云南昌宁人,贵州省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博士。

摘要:万历二十八年()爆发的平播之役,是贵州历史上的大事件,此役终结了杨氏在播州余年的世袭统治,开启了改土为流的新纪元。战役亦遗留下一批以彰显军功为主要内容的“纪念碑性”金石遗存,这些金石材料一则可补史之阙,一则通过事主(铭刻者)的自我宣传而部分重构了“历史”。

关键词:纪念碑性;平播之役;金石铭文

明万历年间,播州宣慰使司宣慰使杨应龙(-)与所辖五司七姓交恶,又频频发兵劫掠川黔邻境,各方连年讦构,朝议剿抚无常。万历二十七年()六月,播兵血洗綦江,震惊朝野,终于决定出兵征剿。明军由兵部侍郎李化龙统领,征调四川、贵州、湖广、云南、陕西、甘肃等省官土兵丁24万,万历二十八年()正月十五日于重庆誓师,二月十二日八路并发。随着播军节节败退,四月十六日,杨应龙退守海龙囤;四月十八日,明军形成合围。六月初六日,囤破,应龙自缢死。自二月十二日出师,至六月初六日破囤,凡日,“八百年之酋囤,尽成丘墟”“辟两郡二千里封疆,奏二百余年所未得志于西南夷之盛事”,宣告了杨氏余年世袭统领播州的终结,开启了播州“改土为流”的新纪元。此即“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是役也,明军24万,播军约10万之数,鏖战日,明军掌握了先进的火器,而“播贼无火器”,或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火器与冷兵器的交锋。

明军八路,其中四川四路:綦江路,主将刘綎;南川路,主将马孔英;合江路,主将吴广;永宁路,主将曹希彬,仍听吴广节制。湖贵四路:乌江路,主将童元镇;沙溪路,主将朱鹤龄,仍听童元镇节制,而以土官安疆臣等隶之;兴隆路,主将李应祥;偏桥路,分为两翼:白泥路,主将陈璘;龙泉路,主将陈良玭,仍听陈璘节制。贵湖二省抚臣,副都御使郭子章仍在贵阳,佥都御史支可大移驻沅州,各自调度。诸路明军,特别是湖贵四路,在战时或战后每每勒石纪事,以彰其功。本文收集散落各地金石铭文(碑刻、摩崖与钟鼎、铜柱铭文)共10则,并稍作考释。这些碑刻铭文有的尚存于海龙囤上,有些分布于囤外诸地,有些文献有载,有些则是新的发现,多数实物尚存,个别已湮灭无存,但均系彰显功业的“纪念碑性”文类,成为平播之役的重要实物见证,可补史之阙如,并反映各路明军争抢军功的微妙心态,以金石勒功的“纪念碑性”叙事最终部分重构了“历史”。

01.

囤上金石

海龙囤上共发现平播纪功石碑3通,均与偏桥路相关。另有明军主帅李化龙所立铜柱1通,已佚,铭文见载于文献。

(一)王羽卿诗碑

碑在飞凤关内,断作上下两截,尚缺右上角。拼合后高厘米、宽86厘米、厚17厘米。该碑道光《遵义府志·金石》有载,彼时即“已残断不可读”。诗文行草,加之残缺、磨泐,不易识。试读如下:

□□□□□□基,车轮螳臂只堪」□。

□□□□天关折,潮涌人呼地」轴□。

万壑海涛皆贼血,千山草木」总□□。

等闲一人功全悟,唯有空山呌子规」。

万历庚子夏季六月平播先登海龙」

即事淮阴王鸣鹤书」。

诗的前两句写杨氏的不自量力,中间几句写海龙囤之战的盛况,末两句则是自我的慨叹。虽是诗碑,但因王鸣鹤的特殊身份而具有纪功之意。淮阴(今江苏淮安)王鸣鹤,字羽卿,平播之役中任偏桥路参将,攻囤时首登绝垒。李化龙在《平播全书·叙功疏》中说:“参将王鸣鹤,业擅戎韬,学综兵要。率淮喷之劲卒,飞渡长江;会楚塞之精骑,首登绝垒。”王鸣鹤在诗后的题记中也自铭“平播先登海龙”。登囤的细节,在友人林桐的《题王羽卿诗后碑》中有所交代,但其功终不显。

(二)题王羽卿诗后碑

碑原立于海潮寺前,年前后被当地村民击碎,用作砌筑猪圈粪池的石材。年5月重新于海潮寺前发掘出土,原碑应裂作7块,目前仅获其中5块。碑高厘米、宽98厘米、厚14厘米。两面均有铭文,正面即万历三十二年(《)题王羽卿诗后碑》,有残损,所幸《遵义府志》卷29《宦绩》录有碑文,可以互校。背面为弘光元年(《)海龙山为天开胜地碑》。前者所缺文字,据《遵义府志》录文补全。文曰:

题王羽卿诗后」淮阴王羽卿,帅狼山师讨□□,①平之,寻进都督京营。汾阳林桐与之同寅□于戎政,□」六师堂一自倾盖。誓心以进则尽忠,毋负武夫事业;退则角巾方袍,为五岳游。且告」予:当时与数大将军进讨,围囤时,鸣鹤独当山右一路,为围师所急之处,攻之亟,贼」备之益力。周旋山谿,日自筹之。□至六月五日午夜,起将士万余上囤方略,誓师」以破贼而后朝食。遂自横槊先登,漏下五鼓,直透山颠,挺身大呼,将校勇奋齐至,喊」杀之声震撼山谷,贼众披靡,一时俱尽。乃羽卿遂屏树以俟诸大将军搜元凶尸、擒」逆子女妻妾以献。予壮其功而与之评曰:“大兵日仰面进攻,贼冯险俯为之备。攻难」,守者易也。故弗夅。羽卿密乘人之不及,夜登,出人之不意,挺身大呼,声若疾雷之不」及掩耳。羽卿其得于法而不囿于法者乎?”羽卿曰:“友凤知言哉。”遂扺掌大笑。居无何」,主上嘉羽卿功,命佩征蛮将军印,出镇粤西。人臣受知登坛,古今奇遘。予尝谂尽忠之」说,以别羽卿。予寻亦拜命出镇西川,所驻节政播中。秋初,吊海龙山战场,观形势,」问父老,咸能指往迹而名之。若山左右,则曰:王将军首登路也。适当贼进退生死之」地尔。石壁间有羽卿诗,朗吟,东向呼:羽卿!羽卿!往闻开拓勋宏,今幸居守善,后慨碧」水苍山之岿然,喜燕山海龙之炳映。《易》曰“师贞丈人”,其羽卿哉?议彤卢者,不知其孰」谁。因服羽卿不伐名高,重各天离析之感。乃寄羽卿曰:吾兄弟躬承」圣天子临轩授钺,而屏翰粤蜀,勉旃两地在今日。五岳之盟,幸毋忘于异日。友人林桐附题于诗后。时」大明万历甲辰秋七月之既望。

□□」(按:印一,文字莫辨)。

授钺登坛」(按:印二)。

此系播平4年后的万历三十二年()秋,驻节播中的山西汾阳人林桐登囤凭吊,见友人王鸣鹤诗碑,有感而发,作文附于诗后。文中回忆二人的交往和王鸣鹤登囤的细节,抒发了惺惺相惜之意。王鸣鹤诗碑在飞凤关内,此碑却立在海潮寺前,存在两种可能:一是海潮寺在万历三十二年()已落成,并成凭吊之地,碑本立于此。二是该碑原与王鸣鹤诗碑并立在飞凤关内,弘光元年()海潮寺僧人刻《海龙山为天开胜地》碑时,将之移至寺前,旧碑新用。

(三)偏桥路平播纪功碑出在飞凤关南侧道旁,断作数截,有碑座。拼合后碑高厘米、宽厘米、厚11.5厘米,座高17.5厘米、长厘米、宽厘米。文字大部被之后铭于其上的“道府厅县”诸字覆盖和破坏,仅前两列及末列有数字可辨。文曰:

钦差巡抚偏沅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江①」,钦差镇守偏桥等处地方署指挥佥事湖广总兵都督同知陈②」,……

万历二十八年……

碑文大部磨泐,但从仅存的文字结合文献仍可大略推知,此系万历二十八年()征播八路明军中偏桥一路的纪功碑。偏沅巡抚江铎负责“提督军务兼理粮饷”,陈璘为总兵,王鸣鹤则为参将。万历二十八年()五月十九日起,攻囤明军“各抽精兵轮日前后攻打”,六月初六日,轮至吴广、陈璘,一举破囤,并有王鸣鹤“横槊先登”的壮举。

(四)海龙囤铜标铭(已佚)

海龙囤铜标,播平后,立于囤顶。据《平播全书》记:平播之役刚结束,李化龙即令“重庆府动支官银,收买铜斤,责令匠作,如法铸造高一丈三尺者铜柱一根,将后开铭文镌入于上,竖于海龙囤之颠。入石三尺,上露一丈。用镇疆土,以垂永久。”铜标在清道光时即已佚。《平播全书》与《遵义府志》两书均载有铭文,曰:

皇帝二十有八年,播人告讧。天王赫怒,爰整六师,以诛不供。百有四日,尽俘群丑,遂潴其宫。设吏治之,方三千里,始入皇封。载勒铜标,永镇西南。臣李化龙。

历史上著名的铜柱,有东汉马援铁柱、五代溪州(今湖南永顺)铜柱等,具有彰功绩、定疆界、广教化,以及象征国家一统等意义。海龙囤铜柱亦然,因此李化龙称“用镇疆土,以垂永久”。

02.

囤外金石

共6通,散布囤外各地,有铭于钟鼎者,有勒于碑或崖者,俱与平播相关,或彰其功,或慰亡灵,或悬之庙宇,或立于冢前,或勒于途径的石崖,实录如次。

(一)平播鼎与平播钟

铜鼎与铜钟各一,原置贵阳神武祠(即关帝庙)内,为明万历二十八年()平播后贵州巡抚郭子章所铸,以谢关王之助。民国时移置时之省立艺术馆内,现藏贵州省博物馆。两器民国《贵州通志》有载,但释文略有舛误[5]P。

1.平播鼎

青铜鼎,三足两耳,重约斤,阳文篆书。文曰:

平播安黔之鼎」

神武祠鼎铭」:

考之《志》曰:“钟」,西方之声,以」象厥成,隹(惟)功」大者其钟大」。垂则为钟,仰」则为鼎,弌也」。”万历弍十七」年弎月,予被」黔」命讨播,离西昌」,夕梦」关王冠带临」予宅,宾主坐」,告予曰:“十有」弎月播灭,公」且重默。”六月」入黔,予内子」梦王带甲来」助己。又③梦王」临江干,有“弌」棒破老君关」”之句。明年六」月,播平。计予」入黔期,实十」弎月也。七月,双芝产王庙」树。隹(惟)此播功」,实王默右(佑)。乃」命工范铜,铸」钟弌县(悬)庙左」,铸鼎弌置庙」右,用昭神武」。而为之铭」。铭曰:

繄余黔」境,环播是邻」,彼播氛恶兮」,痛毒我黔民」,维公曰天人」,乃武乃神,金」铉玉铉,神功」攸甄。俎于斯」,豆于斯,春秋」蹲蹲」。”

大明万历庚子」季冬朔日」。

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巡抚贵州、提」督军务兼制」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泰龢」郭子章撰」。

2.平播钟

青铜钟,高2尺6寸,重约斤。阳文篆书。文曰:

平播报德之钟」

神武祠钟铭」:

考之《志》曰:“钟,西」方之声,以象厥」成,隹(惟)功大者其」钟大。垂则为钟」,仰则为鼎,弌也」。”万历己亥,予奉」命讨播离家,夕梦」关王冠带临予」宅,宾主坐,告予」曰:“十有弎月播」灭,公且重默。”六」月入黔,予内子」梦王带甲来助」己。又梦王临江」干,有“弌棒破老」君关”之句。明年」六月,播平。计予」入黔期,实十弎」月也。七月,双芝」产王庙树。隹(惟)此」播功,实王默右(佑)」。乃命工范铜,铸」钟弌县(悬)庙左,铸」鼎弌置庙右,用」昭神武。为之铭」。铭曰:

弌梦而期」播灭,再梦而助之」甲,弎梦而犁巢」穴,隹(惟)播之(摡),王之伐」。雍雍景钟,悬于庙阙」,亿千万年,永亡(无)(垠)」。

大明万历庚子季」冬朔日」。

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敕巡抚贵州、提」督军务兼制湖」北川东等处地」方,泰龢郭子章」撰」。

□□□贵昜(阳)府知府刘冠南」

同知徐庭绶」

通判夏勲」

掌印署都指挥佥事□□」

新贵县典史□简」

小程司吏目张□□」

□□武驤卫经历□□」

曹孟□笈」

□□□□」

两器铭文之前半段大同小异,皆记铸钟鼎的缘由,“铭”则不同。落款处铜钟多出九行,乃知府、同知、通判、新贵县等衔名,惜漫泐不可全识。关王,即关羽,是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早在隋代即有其显圣的传说。郭子章征播时关王显圣的故事,也见于明末《关帝历代显圣志传》的记载,但该书所记应是在前述铭文的基础上演义而成。关王托梦未必为真,钟鼎铭文的实质是纪郭氏的平播之功,并托关王之名,以示教化。播平之后,明军将领李化龙也曾令铸铜鼎,并创制铭文发各土司,使其“永为鉴戒,自保爵土,奠安西南”,意在震慑①。这些带铭文的钟鼎,可以传之永久,具有“纪念碑性”。

(二)开阳明征播战亡士卒合冢墓碑

墓在开阳县楠木渡镇与播州区尚稽镇交界处的乌江中游河口渡南岸。河口渡,明代文献中称“河渡”,是乌江最古老的渡口之一。万历二十八年()的平播之役中,明军与播军曾在此激烈交战,明军失利,死伤达数千人[1]P87-89。次年六月,时任贵州巡抚郭子章遣人于乌江南岸树立墓碑,以悼阵亡士卒。碑今移置开阳县水东文化陈列馆内。文曰:

非出自郭手。合塚坟清晰指示出乌江河渡之役的确切地点,以及明军的进攻路线,是一项重要的发现。播州之役结束后,傅光宅亦曾行“吊忠义、瘗遗骨”之举《(大清一统志》卷),但除海潮寺外,余迹无考。

碑立于万历二十九年()。既称之为坟,又有坐营都司等董其事,石匠、土工参与,且有僧人举行法事,应是尽可能收集、瘗埋了战亡士卒的遗物与遗骨,合作一冢。但墓未经清理,详情不明。“督抚军门郭”即提督军务、巡抚贵州郭子章,“明文”与前述《道府厅县碑》中“明文将海龙地土开垦永充龙岩常住”中的用法一致,是指郭子章发布文书要求吊忠魂、瘗遗骨。刘岳曾参与河渡之役,担任平播八路明军中乌江路的中军一职[1]P70。叶定远也见于郭子章《黔记》的记载,万历三十年()任守备,参与湄潭县城修筑事[7]P。应为同一人。碑文略显粗劣,应非出自郭手。合塚坟清晰指示出乌江河渡之役的确切地点,以及明军的进攻路线,是一项重要的发现。播州之役结束后,傅光宅亦曾行“吊忠义、瘗遗骨”之举《(大清一统志》卷),但除海潮寺外,余迹无考。

(三)福泉高石头摩崖

高石头,亦名“石秀才”,位于福泉市城北6公里的茅沟堡。其上的铭文刻于明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十五日。文曰:

余奉」命提兵四万,出平越,征讨叛播杨应龙。渡疆界河,破」黄滩关,直捣贼囤。擒斩五千级,招降二万余,不三」月而祛凶奏凯。道经此石,因纪其事而识之」。王师赫赫,征播凯旋。狂寇殄灭,边徼重迁。辑宁三省」,廓清八埏。勒石纪绩,千万斯年」。

明万历庚子岁六月望日,奉」敕镇守贵州兼提督湖川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楚人李应祥谨识」。

黄平)路总兵李应祥返程中彰显军功的文字。据《平播全书》记载,李应祥路三月二十一日渡疆界河,四月十二日攻黄滩关[1]P+,六月初五日与刘綎合兵,攻破囤后土城、月城。六月初六日明军破囤后,曾“尽扎囤上”,而后方陆续撤去。“平越卫”即今福泉。据摩崖铭文,李应祥六月中旬即返至今福泉一带,据此可大略推知各路明军撤离的时间。

(四)余庆龙溪摩崖

位于余庆县龙溪镇田坝村西南约米处的悬崖。崖高米、宽20米。楷书竖向阴刻,每字8厘米见方。文曰:

仗剑空狐穴,停轺憩洞天」。

有崖堪镌勒,何处不燕然」。

万历庚子春三月岭南龙崖陈璘」奉」命征播提督大兵过此题」。

陈璘为平播八路明军中湖贵偏桥路总兵,节制白泥、龙泉两翼。龙溪在乌江南岸。据《平播全书》:陈璘万历二十八年()二月二十七日率兵取得龙溪山捷,之后在袁家渡、干溪坪等地与播军战,三月十九日率众渡乌江,出龙溪。碑文“万历庚子()春三月”与之吻合。

(五)镇远凌元洞摩崖

镇远凌元洞,又称吴王洞。洞内摩崖题刻甚多,但因自然剥蚀,多已磨泐难辨。洞侧残存楷书“命明征源万”等字,分上下两行,每字0.14米见方。洞顶中央残存“大将军龙崖陈老先生平播勒石序”“赐进士第大中大夫布政使司”“赐进士第中宪大夫按察司古阳羡路□撰文”“荣禄大夫镇守镇远总兵官前军都督同知粤东城□撰额”等字。均为竖向楷书阴刻。正文严重剥蚀,能识辨者有“平倭、平播、平苗,功名满天壤,勋业照□旗”①。年款仅存“明万历”。知是万历二十八年()平播八路明军中偏桥路总兵陈璘所留的纪功文字。从“平播”与“功名满天壤”等残句看,当是返程过此所书。

03.

纪念碑性:重构“历史”

按照时间的先后,以上碑刻铭文可分战时、战后与事后三类。战时铭文仅见陈璘路万历二十八年()三月兵过余庆龙溪时的摩崖,此时战事正酣。“何处不燕然”句,典出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征匈奴,“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事,反映了陈璘征播必胜的信念。战后,指战事甫一结束,即于战场(海龙囤)、班师途中所铭文字,有囤上王鸣鹤诗碑(并题王羽卿诗后碑,该碑晚出,但对王鸣鹤登囤有细致叙述)与陈璘路纪功碑,两通碑刻应是在万历二十八年()六月初六日囤破之后,明军尽扎囤上时所铭,李化龙立于囤顶的铜柱,督请各土司自铸的铜鼎(有统一铭文),亦大致置于此时。李应祥在福泉高石头的摩崖、陈璘在镇远凌元洞的题刻,则书于班师途中。从李应祥六月十五日即引兵回至今福泉一带看,破囤之后各路明军仅于囤上驻留数日(以每日行军60里计,抵福泉约需一周)。事后,指战争结束相当一段时间后所刻铭文,郭子章所铸钟鼎(当年十一月)与战亡士卒墓碑(次年六月)均属此类。前两类碑刻,可粗略反映明军进攻《(平播全书》记载尤详)与班师所经之途,大致是沿着当时之驿道行进的。这是以上碑刻所隐藏的历史价值。而从内容上看,所抒发的均是“平播先登”“永镇西南”“惟此播功”“征播凯旋”及“何处不燕然”等功成行满的情愫。承载这些铭文的碑刻、摩崖、钟鼎、铜柱等,质地不同,形状各异,但均具有“保存记忆、构造历史的功能”,并力图使事主(铭刻者)与平播之役不朽,因而带有强烈的“纪念碑性”。

借助金石而对军功以垂“千万斯年”的纪念碑式书写,事实上部分重构了“历史”,并对后来的叙事产生了一定影响。以上10通金石铭文,陈璘路占据一半(含题王羽卿诗后碑),其在战时、战后均有碑刻、摩崖遗留,彰显军功,以致李化龙在致胡监军的信中抱怨说“今陈璘必欲尽三镇之功为一己之功”。明军各路抢占军功之事,战时即已凸显,李化龙在上述书信中称:“惟各总兵则说谎争功,乃其常态,故五总兵所报五样,皆自以为功,即李应祥亦云彼先登而刘綎继之,况其他乎?从来吴广得杨应龙之尸,夫功止论擒斩,得死尸已不足为功矣。乃近陈璘又具一文,以得尸之功,其子为首,吴广为从。比询问当日之人,并无此说,是又不平白说谎耶?”各路明军主将以向主帅李化龙报呈文书的形式邀功,而很显然,除此之外,陈璘用纪念碑性书写,拥有了充分的话语权。播平三年之后(),一本以平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平话小说《征播奏捷传》开始在坊间流传,该书所突出的重点人物正是陈璘,对其多加褒奖,并将平播的大部分军功算在他的头上①。文学作品所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退休后的郭子章读到此书即深感不快,特撰《平播始末》予以厘清:“万历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子章方巡抚贵州,被命与李化龙同讨平之。化龙有《平播全书》,备录前后进剿机宜。子章亦尝有《黔记》,颇载其事。晚年退休家居,闻一二武弁造作平话,左袒化龙,饰张功绩,多乖事实。乃仿纪事本末之例,以诸奏疏稍加诠次,复为此书,以辨其诬。”但却似乎于事无补,清人张廷玉(-5)所撰《明史》,平播诸将李化龙、江铎、刘綎、陈璘、吴广、李应祥、马孔英等皆有传,却无同样军功显赫的郭子章。

陈璘军功的彰显,前揭李克玉先生的研究认为有政治内情。即李化龙手下将领陈璘、刘綎均骁勇善战,并皆曾贿赂主帅李化龙,而刘綎的劣迹早已暴露并受惩处,因此不宜多言,化龙部下在演义《征播奏捷传》时遂特意彰显了陈璘的功绩。如果打通不同文类的故事线,即将“纪年碑性”金石文类、据“平播事略”演义的平话小说与盖棺定论的正史文类联系起来看,事情也许更加简单明了,正是陈璘在平播之役中刻意通过碑刻、摩崖等载体彰显事功,为其在不同文类的叙事中赢得征播首功这一与事实不符的话语权,从而影响了后来的叙事。“纪念碑性”金石叙事,从而部分重构了“历史”。

该文原刊《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第2期,注释略去,引用请参照原文。

特此说明

文章整理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

本平台推荐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发文单位、原发表期刊。

如您对我们发布内容有异议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删除。

本平台转载的文章,仅供大家交流、学校,并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