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老子总结了“高人”的八种功夫,或者说八大特质,都是由道而得,具有超越国度、人种、性别、年龄、学历等一切外在因素的普适性。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具备其一,就是现世“高人”;如果八大齐备,那么将来就需要去“圣贤排行榜”上找你的名字了!
知人者智。
了解他人者,是智慧的人。
了解他人不容易,“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有了解他人的功夫,当领导用人,一用一个准。
人之难识,在于伪饰。一个乞丐,拾掇拾掇,穿上行头,富翁感觉就出来了!一个懦夫,慷慨激昂时,也有几分英雄豪杰的派头,一眼把人看透,要有“道智”。
识人有规律,大凡杰出领导者,都有自己的识人之道。例如,诸葛亮善于用将,在《将苑》中总结了识将七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曾国藩善于识官,据《清史稿·曾国藩传》载:“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悚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盯着别人看一阵子,就把人的优劣看透,太厉害了!
对普通人来说,主要靠自己干活,无人可用;但如果想有所进阶,识人就是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学出点感觉了,管人用人就比较有把握了。
自知者明。
了解自己者,是明达的人。
每个人都是一部“天书”,记录着关于人的一切秘密。读懂了自己,就读懂了人,读懂了世界。
读自己这部书,要用“观照”法:当心如明镜、一尘不染时,去观照自己的灵魂,就能发现里面的善良与邪恶、智慧与愚昧、强大与弱小、贪婪与廉洁、崇高与渺小、宽容与狭隘、慷慨与悭吝……你进而惊讶、惶恐地意识到,原来你平时厌恶、痛恨的一个个小人、坏蛋、恶棍,全在自己心里藏着呢!于是赶紧把书合上,不敢再看下去了。
所以说,读懂自己的真正障碍是不想读懂。宁可接受一个想象中的自己,也不要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这样的话,明道开悟就停在半路上了!
其实,凡天性中的东西,自己心里有的,也是圣贤心里有的,相差并不多。既然是圣贤心里有的,有什么可怕的呢?先天品性就像自然中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不论你喜欢哪种颜色、讨厌哪种颜色,当它们和合在一起,全变成白色,再无颜色的差别。人心也是如此,好的不好的各种品性和合在一起,都变成无品性,了无差别。如果进而体验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妙境,你就开悟了!你就得道了!你的觉知就站在孔老佛陀同一境界上了!
胜人者有力。
能战胜他人者,是有力量的人。
战胜他人的方法很多,以体力胜人,以智力胜人,以势力胜人,以技术力胜人,以工具力胜人,不论用哪种力胜人,胜就对了,不胜就悲剧了。
以前有个叫陈余的饱学之士,在楚汉战争时当上了赵国丞相。下属建议他用奇计困死韩信,他拒绝说:“义兵不用奇谋诈计。”他想凭真本事嬴得一场堂堂正正的胜利,却忘了自己没有真本事,于是兵败身亡。
相反,刘邦只要胜利,不拘形式,项羽约他单打独斗,真刀实枪过几招,他拒绝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用智力把项羽斗死了,自己也成了人生嬴家。
能够扬长避短去嬴得胜利,就是竞争力强大的人。
自胜者强。
战胜自己者,是真正的强者。
战胜自己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在的自我成长,天天进步,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纪录,不断化旧我为新我,这样就能与时俱进,永不落伍。
二是外在的环境适应,扛得住压力,抗得住打击,冲得破阻扰,挡得住诱惑,这样的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成为生活的强者。有的人精致得像个鸡蛋,一碰就碎,那么,“孵小鸡”最适合他的优长,别的方面就不要多想了。
知足者富。
知道满足者,是富足的人;
贫与富是相对概念,你有一个亿,够有钱的了,在王健林眼里,只是实现了一个“小目标”。富足与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心体验,知足才容易体验到富足的感觉。如果不知足,给你一个地球,还想要月亮;拿到了月亮,又想把太阳搂进怀里,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永远都是精神上的穷人。
真正富有的是开悟明道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这种人活到了可生可死的境界,连生命都不贪恋,还有什么可贪求的呢?精神圆满了,一切俱足,则永不缺乏。
其次是欲望微小的人。《佛遗教经》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因为“少欲”,没有缺乏的担忧,很容易产生满足感。例如印度的苦行者,身无余财,只缠一块腰布,只吃白饭,靠着非常微薄的布施维持生活,精神却很快乐。他们一无所有,却拥有整个世界。
所谓“无欲则刚”,少欲的人,不乏刚性,足以笑傲王侯。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是一个苦行主义的身体力行者,他居住在一只木桶内,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他的所有财产只是一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和一个面包袋。一次,亚历山大大帝访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承诺会满足他的任何愿望。第欧根尼淡定地说:“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回来后,感叹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
其实,亚历山大即使不是亚历山大,也未必能做第欧根尼。第欧根尼之所以为第欧根尼,是因为少欲。如果欲望很多,你是什么人,并不由你决定,要看欲望将你牵引到什么地方。
强行者有志。
自强不息者,是有志向的人;
▲图片故事:曾国藩书法如果要评选一个最让中国人倒胃口的词,我觉得可能是“努力”。从小到大,家长苦口婆心劝你努力,老师耳提面命教你努力。好不容易从学校熬出来,大家都是成年了,可以自己管自己了,不料又遇见“黑心老板”,拿着规章制度逼你努力。还有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各类媒体,变着花样给你念“努力咒”——“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在这样的氛围下,你敢不努力?
而统计数据也表明,中国人的“劳动参与率”全球第一。不仅男人毫无悬念地名列“男子组”第一,女人也“能顶半边天”,将中国之外的男人、女人全PK下去。
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努力?因为每一个中国姓氏,都是圣贤伟人的后裔。在每一个不忘先祖光荣的人(数典忘祖者除外)心里,都有一个伟大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怎样实现这个伟大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失其所者久。
不丢失根本者,是事业长久的人。
▲图片故事:根深蒂固的大树“所”有地方、住处、道理、方法等多义。“不失其所”大意是说,坚定信念,不抛弃自己坚守的道,不放弃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及赖以成功的方法,这样就能做成终生事业。
但终生事业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成功”。例如,孔子一生推行仁道、周礼,不改其志,一方面,在教育上、在学术思想上取得了伟大成就;一方面,在天下推行仁道、周礼的目标没有达到,如果按时下的成功标准来衡量,他到底算成功还是不成功呢?他到底是“成功人士”还是“落魄书生”呢?
不论成不成功,他的心有归依,人生不迷茫。而且,正如老子所说,“不失其所者久”,他的事业不仅持续终生,而且传承下来了,由他的后世弟子发挥光大,影响直到今天。所以,拉长时间轴来看,跟那些一代两代人就玩完的事业相比,孔子的事业更配得上一个“久”字。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失其所”的核心是不失去传承。哪天传不下去了,就到了事业终结的时候了。
死而不亡者寿。
死了精神不灭者,是长寿的人。
▲图片故事:人民英雄纪念碑诗人臧克家有诗曰: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活死人”这里就不谈了,什么人“死而不亡”?哲学大师梁启超如是解读:人的肉体寿命不过区区数十载,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可以永垂不朽,因为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了,而他的学说、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却会长期影响当代以及后代的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
创立学说、思想这种高大上的活计,不是一般人做得来的,普通人怎样才能“死而不亡”?一定要活出点精神来——当领导、老师要有奉献精神,当将军、战士要有牺牲精神,当医生、护士要有博爱精神,当清洁工、售货员、办公室文员等,要有服务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就能将所在工作做到极致,就能成为人间一道美丽的风景,你的精神也具有了传承的价值。
要相信,凡是有价值的,就不会无故消亡,不需要刻意,就能传之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