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校史钩沉
建校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HISTORY
建校纪念碑
徜徉在校园里,清静而凝重的氛围包裹着浓浓的书香,红色砖瓦仿佛在诉说学校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厚重。位于校园办公楼东侧,工程训练大楼与继续教育学院大楼之间,有一座纪念碑,船院人把它称为“建校纪念碑”。“建校纪念碑”原立于校园东侧,后搬至现址。“建校纪念碑”每年会吸引大量新生和毕业生来此合影留照,成为学院的地标建筑。
纪念碑立于年7月1日,由我院前身“第二一二技工学校”所立。经武汉市文博部门考证,为建国后武汉市最早的纪念碑。长江日报曾以《纪念碑见证武汉历史》为题作专题介绍,被誉为武汉建国第一碑。纪念碑正面刻有“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铭文,背面刻有建校记事文字。
1.铭文记载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CONFIDENCE
参与国家建设
纪念碑正面刻有“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而奋斗”铭文,72年风雨沧桑,历久弥新。由于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急需造就大量建设人才以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当时在全国“学习苏联”的热潮中,教育界也提出了“借用苏联教育经验”的口号,使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更为明确,逐步使初级技术学校走向正规化的新型技工学校。“第二一二技工学校”是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级技术人才,参加祖国建设。
2.学校为何由湘迁汉?
GENIUS
选址更动
纪念碑背面铭文记载学校由湘迁汉,那学校当时为何由汉迁湘,而又由湘迁汉?年11月,由于我院前身“中南工业部职工学校”校址(现址)已被中南兵工局明确办武器实验工厂(汉阳七六八厂),为选择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学校由武汉汉阳迁入湖南湘潭,更名为“中央兵工总局中南兵工学校”,对外沿用“中南中湘学校”第二校名。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校舍严重不足,学校于是设置了湘潭一部和汉阳二部(地址在汉阳七六八厂内)分开进行教学。年3月,由于学校湘汉两地分散办学,加上湖南湘潭交通阻塞,上级来文滞后,照明、动力和实习工厂电力问题突出,并且第二机械工业部已确定汉阳七六八厂迁去湖南湘潭。中南军政委员会高等教育部指示将学校迁往汉阳七六八厂旧址建校,并要求9月正式开学。于是学校采取“基建与教学并重,湘汉两地兼顾并进”的方针,在汉阳七六八厂旧址上重新建设汉阳新校。年9月,学校校名改为“第二一二技工学校”。年10月,学校正式由湖南湘潭迁往汉阳办公办学。
3.第二一二技工学校
EDUCATION
教学体系
第二一二技工学校的办学形式,从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组织、教育管理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建设以及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评分标准等方面,系统地学习了苏联经验。在专业建设中,学校重视基础理论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师资的培养,完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使理论与生产实习教学两大体系的教学环节逐步完善。
学校开设有车工、钳工、铣工、磨工等四个专业。学校学制规定为二年,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培训二年后达到3~4级技术标准的技术工人。学校执行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教学工作的是教研组,设置制图、材料、数学、政治、语文、车工、钳工、铣工、磨工等教学研究组。学校不仅掌握了一整套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而且提高了教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促进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专门人才。
文章转载于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