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如果考不上清华、北大,到清华、北大去蹭课,能达到清华、北大学生的水平吗?
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人已经做过实践了。
陈寅恪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他写在王国维纪念碑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清华很重要的一份文化遗产。陈寅恪身前就特别受人器重,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连梁启超也认为,陈寅恪的水平要高过梁启超。
陈寅恪的最高学历是复旦公学,就是一位中学生。他12岁出国,一直在海外游学,读过美国哈佛大学、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和法国的大学,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梵文、波斯语、突厥语、希腊语等几十种语言。陈寅恪没有拿一个博士学位,在我看来就是一位旁听生。
他这位旁听生学术水准高于绝大部分正式生。
钱锺书钱锺书和杨绛在国外也是游学。钱锺书在牛津读了个学士学位,读得非常苦,他本来想要读硕士的,但被这个学士学位搞吐了,觉得为了个学位要读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在浪费生命,所以,他打消了读硕士的念头,到法国巴黎大学游学了一段时间。杨绛就一直是游学,没有读书。
这是民国时期的风气。现在能不能呢?
北大保安队清华、北大的保安队非常著名,很多没考上大学的人都慕名来参加保安队。北大保安队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甚至有人考上北大。在年,有位甘相伟的保安,在北大旁听课程,考上了北大中文系,还写了一本书《站着上北大》。
清华厨神张立勇清华也有,一位厨师,考四六级英语,考托福,考到分,还拿到了北大成人教育的文凭,被称为英语厨神。要知道,他之前都没有高中毕业文凭。
因此,只要给大家足够的教育资源,都会脱颖而出的。年,经济学诺奖得主阿比吉特·班纳吉在《贫穷的本质》里说,穷人比富人少很多教育机会,如果他们有足够的教育机会,他们也会成为科学家、商界精英,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必须要为生存挣扎。讲得很有道理。
现在的教育资源很丰富了,并不需要到清华、北大的课堂就能蹭课,网上有很多公开课,也有MOOC的课程,只要有心,有毅力,我相信会有收获的。
大家听过名校的公开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