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在中国诗史上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作者:宋子伟
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一首杜甫的《望岳》诗有“三绝”,体现在立意、炼字、炼句上,被誉为“矗立在中国诗史上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年)。24岁的杜甫参加进士考试落第,漫游山东时所作。
第一联,紧扣题目中的一个“望”字,是远望。首句写诗人从远处看到泰山时一种由衷的感受,用一句问句来表达极其丰富的感受,写得较为拙朴、自然;而第二句却是精心锤炼的工句,各有其妙,互相映照补充。一个“青”字,描绘远望中的泰山郁郁苍苍,高广无边。
“青”是形容词的动词化,表现出活跃的动态感、广阔的空间感和无尽的时间感。
第二联是写“近望”,赞美泰山凝聚着大自然的种种神奇秀异,山南山北,此晓彼昏,各不相同,极言泰山之大。古人评“割字奇险”,我们只看过“割韭菜”、“割麦子”,而诗人却写出了“割昏晓”,虚实相生,新警不凡,足见炼字的功底。
第三联,两句都是倒装句。按平顺的写法,是“望层云之生而胸臆为之激荡,望归鸟之入而目眶为之睁裂”,可一经倒装,就劲健新奇而富张力。这一联是“细望”,为下联铺垫蓄势。年轻的诗人何以“荡胸”?何以“决眦”?望到泰山,胸中升腾着怎样一种激情呢?
第四联是千古名句,在古典诗词众多的精采警句中,这一句的“知名度”是很高的,至今还不断被人引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艺术地表现了落第诗人蓬勃向上的豪情壮志,立意高远,境界宏大,留给读者的是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特别给失意迷惘的人带来一种震憾的精神启迪。这一联写的是“极望”。远望、近望、细望、极望,一气呵成,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杜甫(公元年——公元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文/宋子伟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作者简介:宋子伟:男,年考取江苏师院,年在无锡市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年担任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校园生活》杂志编委。年,在华东六省一市(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无锡市(包括宜兴、江阴)有5名学生获一等奖,玉祁中学就有2名学生获奖,辅导并推荐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有余篇。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润物细无声》《方桥柳影故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苏卷《礼社村》。《礼社村》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新民晚报、文汇报、人民代表报、合肥晚报、海口晚报、新华日报、中国土地报、杂文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作文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代表与人民》、《人民与权力》、《太湖》、《现代农业》、《自由撰稿人》、《福建科学》、《江苏教育》、《教书育人》、《吴文化》等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等有余篇。一些文章还由文摘报转载。又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现代教育报、作文报、作文周刊、中学生学习、教育周刊、《语文天地》、《语文知识》、《中学语文》、《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作文》、《初中生》、《语文世界》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学随笔余篇,并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征文比赛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被资料型刊物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