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蝴蝶为你朗读ID:dancingbutterfly」
我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先生于年6月17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岁。
许渊冲先生年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西南联大,年入美国志愿空军担任英文翻译,年留学巴黎大学,年回国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一职,从事教学和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
他将古诗词翻译成优美押韵的英法语言传遍世界,年近百岁时读诗情到深处热泪盈眶,是钱锺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是首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AuroraBorealis)的亚洲翻译家,曾获国家汉办“国际汉学翻译大雅奖”,国家文化部授予其“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是许渊冲先生对自己百岁人生的小结。
许渊冲先生(年4月18日~年6月17日)
许渊冲先生曾多次提到,在西南联大八年的求学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人生道路。学生时代的经历是我们的第一节启蒙课,而优秀的西南联大正是那个时代文学气氛最浓厚的地方,当时的那批学子,钱锺书是他们的英语老师,而朱自清则教授国文课。
许渊冲先生在百岁之年,将西南联大的故事,将记忆中熠熠生辉的母校放进了他的《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一书,该书新近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也是许渊冲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
01
烽火联大
年,日寇入侵华北,一时人心惶惶,分离流散。此时,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几经商议决定合并南迁。
年8月,三校师生前往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年11月,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2月,长沙便遭到日军的威胁。
年,长沙临时大学决定,再度启程,南迁昆明。
联大师生们几经周折,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别离。千里迁徙,徒步行走,携带着民族的希望与火种,终于在昆明扎根建校。
自此,联大8年,在烽火硝烟中求生存,塑栋梁。任风雨飘摇,我自巍然耸立。
02
几经周折
同样是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许渊冲失望地翻看着全国大学统一招生简章。因为他仔细看了几遍的招生简章里,都没有清华大学的名字。
那时的清华大学,是文科教育的顶尖学府,许渊冲理科成绩一般,只想报考文科,但是一看招生简章却找不到清华,于是大失所望,不知所从。
后来许渊冲仔细一问,才知道清华、北大、南开已经联合组成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了,于是他决定高考第一志愿报考联大外文系,这也是他一生的重要决策。
许渊冲报考了联大外文系。但是江西教育水平不高,那时江西全省甚至没有一所大学,南昌二中虽是全省最好的中学,每年考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是屈指可数,例如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吴有训,就是二中首屈一指的首届毕业生,而许渊冲自认为并不在屈指可数之列,能考上联大吗?
许渊冲说虽然他在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但学习方法非常可笑,他把英文二十六个字母中的最后四个编成口诀:“打泼了油,吓个要死,歪嘴!”这样才勉强记住了。后来学习生词,他又在“儿子”(sons)下面注音“孙子”,在“女儿”(daughters)下面注上“刀豆子”,就是用这样动植物不分、长幼无序的方法死记硬背的,那时的许渊冲自然对学英文没有什么兴趣。
升入中学后,许渊冲喜欢集邮,而认识英文却可以知道是哪国的邮票,他这才觉得英文有点用处。那时许渊冲有一个表姊在美国学教育,有一个表哥在欧洲学音乐,他要他们给他寄邮票来,结果得到了美国的自由神像图,德国的萨尔风景票,许渊冲玩得爱不释手,仿佛旅游一般。初中三年级时,许渊冲写了一篇《集邮的经过》,寄给芜湖《邮话》杂志,那是他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才增加了学习英文的兴趣。
于是在高中二年级时,许渊冲突击背熟了三十篇英文,包括莎士比亚《恺撒大将》中的演说词,考试成绩居然从中等跃居全班第二,这又加强了他学英文的信心。
报考之后,是焦急的等待。许渊冲也不知道自己考得如何,那时也没有什么便捷的查询工具,一切都要靠报纸“官宣”为准。直到读到10月30日的报纸,许渊冲才知道自己考取了西南联大外文系,这也才定下心来。
但取是取了,去不去呢?许渊冲又陷入了一轮新的焦虑中。如去,交通不便,不知要走多久,不知要用多少钱,万一在中途遇到战事或轰炸,又如何办?或到后交通断绝,经济不能接济,又怎么好?如不去,也不愿老在这儿,也不愿找事,也不好休学,又怎么办?去呢?不去呢?
还是要去的,许渊冲下定了决心,向父亲借支了3个月的薪水,辞别江西,经过湖南,从桂林、柳州、贵阳……辗转前往昆明。
此时的许渊冲,与联大共始,四年大学,一年军旅,又在联大校友创办的昆明天祥中学教了几年书,也算是与联大共始终了。
03
永远的西南联大
联大人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
中兴业的人杰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一粒沙中见世界。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就想沙里淘金,从平凡的现实中找出不平凡的成就来。梁启超讲杜甫《石壕吏》时说:诗写得越真就越美,说明真即是美的道理。真或现实是平凡的,美却并不平凡。真加真如能等于美,那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
联大8年,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元勋,位两院院士,多位名师巨匠,联大校友参与研究了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计算机……西南联大是真与美的完美统一。
有幸报国,不负少年,一个民族总会有这样一群人,于硝烟战火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个人,写的这样一群人的故事。
在联大读大一的时候,许渊冲就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这是许渊冲最早的翻译作品。
许渊冲从事文学翻译六十余年,专注而专业,被称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的译作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中外名著。
那时候的西南联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咖云集”,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都是学识丰富的大师,而在这里学习的学生,许多人都取得卓越成就。
闻一多、朱自清、陈寅恪、张萌麟、冯友兰等等都在那里授课。
这本《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精选了毕业于西南联大的国宝级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回忆性散文集,内容涵盖许先生对西南联大里老师、同学、生活的回忆,全方位展现西南联大里的态度风骨与校园生活。
当然,既然已经说到西南联大,那么另一套《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更是不得不说,这三本书集合了我们上文说提到的大师们的文化精髓。
西南联大的教育课程,深刻影响了包括许渊冲在内的中国一代学者。
这套《西南联大通识课》套装包含了《西南联大文学课》、《西南联大国史课》和《西南联大哲学课》三本,收录整理了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3位大师的优质文章,分别从文学、历史、哲学三个方面,为我们呈现出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另外还限时附赠一张西南联大入学证。
《西南联大文学课》
本书主题是“文学课”。书中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文章,涵盖朝代更替与文学古今之变的关系、《红楼梦》的创作动机等重要的文学话题,并按历史顺序分为五个部分,将先秦到清朝期间一些重要的文学作品、作者及其思想层层罗列、细细分析,通过文学来展现西南联大包容、高质量、重基础的通识教育,进而展现西南联大卓越的学术风采,以及各位先生新颖、全面、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西南联大文学课》这本书里收录的课堂讲义,跨越了很长的历史。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五代、最后讲到宋元明清,基本上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历史进程。
带着疟疾中榜的汪曾祺,回忆学生时代说:“老师讲课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自己掌握。”
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
这本《文学课》主题,收录了朱自清、游国恩、罗庸、萧涤非、闻一多、浦江清等六位先生的课堂讲义,以及在各自擅长方面的权威研究。
几位教授借朝代更替,为我们介绍文学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书中随处可见他们自身的思考和分析成果,也彰显了大师们兢兢业业的认真和坚持。
“诸子百家之后,又一场思想文化的盛宴”就此开始,喜爱文学的你,一定不要错过这一场饕餮盛宴。
《西南联大哲学课》
本书主题为“哲学课”。先秦时代的百家争鸣,佛学传入与玄学的奇妙融合,知行合一的辩论……都将在本书中呈现,构成完备详尽的中国哲学史。本书通过哲学展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多元性,将中国哲学的脉络抽丝剥茧,梳理得当。中国哲学直到今天还在深刻地影响国人,理解中国哲学,才能理解当下。
书籍的最后写道,中国的哲学史在经学时代结束,亦是新时代之思想家开始的时间。
《西南联大国史课》
本书主题为“国史课”。中国通史为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本书以时间为轴,由远及近,收录张荫麟、陈寅恪、吴晗、雷海宗四位教授的代表著作,以多个维度探寻中国历史的发展,如汉代的经济政策、唐代的政治制度、明教与明朝的关系,等等,全面展现各位先生博采众长的学术成果,以及西南联大兼容并包的氛围。
这套书更是出版史上首次联合收录了陈寅恪、张荫麟、冯友兰、朱自清等西南联大著名教授作品,再现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面貌。
选篇范围广、内容多、系统性强,全面展现陈寅恪、朱自清、冯友兰等教授新颖、前沿性十足的学术成果。
筛选20多种底本,精心编校2年,勘误余处,保证内容的纯粹、完整。
每本书包含多个知识点,国学知识一手掌握!
多副西南联大老照片,真实走进西南联大
附带西南联大纪念碑文拉页,从碑文里了解西南联大建校始末
这次给大家推荐的这个套餐:《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西南联大通识课》,共四册书,对那个传说一般的西南联大有着清晰透彻的描述,更是揭开历史面纱,重现西南联大那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美好。
▼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通识课》
全4册
小编推荐:元/套
包邮,敬请放心购买。
新疆、西藏、青海不发货,由于天气、疫情临时通知不能发货的地区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