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安萍医术怎么样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0zni4sn/图文/舞笛鹿邑老子故里“犹龙遗迹”碑刻犹龙遗迹何处寻?“犹龙遗迹”在哪里?“犹龙”为何方神圣?“犹龙”又是谁给命名的?我从前不知道,后来知道了——犹龙乃是我们豫地同乡,其遗迹在鹿邑。鹿邑在哪里?位于河南周口市;犹龙即老子,也就是两千五百年前那个姓李叫作“聃”的国家级大知识分子“李耳”李老师;犹龙不是普通人命名的,而是那位鲁国圣人孔子,这位曾“入周问礼”,也就是向李老师请教学问的孔学生给“加冕”的,若是我等一般人只怕即使再三赞誉,他人也未必认同,但孔丘承认了,别人就不会有不同意见了。其实,人们之所以对李老师他念念不忘,还不完全是因为他学问大、寿命长,而是因为两件事:一是他写过一篇文章《道德经》,一是因为他撂挑子后骑头老牛出函谷失踪了,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古之谜——没人知道他后来去到哪儿了,不晓得他到底又活了多少年,也不清楚他埋骨何处,一个怪老头就此蒸发,两千多年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好事“粉丝”,愣是没人探得蛛丝马迹。说来有点滑稽,越是不知去向,其墓冢越多,据说仅西北陕甘等地就有廿多座,全国不知还有多少呢。反正他老家也有一座。总而言之,中国人就爱变着法纪念他。按说既然谁都不知道他去哪儿了,就不去管他吧,可人们就是念念不忘。既然不知所踪,只好都把眼光盯在他的“来处”来纪念,那就是他的出生地。虽不知所踪亦不知所终,可那么伟大个历史人物,总得知其所生吧?这样,人们除了追到函谷关眺望他留下的最后一抹辉煌紫云,也只好去史书上所说的那个“苦县的离乡曲仁里”,也就是现在的鹿邑县城太清宫去游览朝拜了,那是一处两千年来基本没争议的所在,于是舞笛我也来了,时为年11月。因为东方人崇尚“眼见为实”,我想看看他从哪里来。犹龙遗迹千载不灭不久前我曾写过一篇《函谷紫雾万古魂》抒发对《道德经》的诞生之感喟,虽有万言但仍觉意犹未尽,老觉得有些想法还没道出,于是继先后造访泉州清源山和豫西函谷关之后,索性又前往“犹龙遗迹”凭吊寻踪,毕竟这位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先生浑身都是文化细胞,不多探访点着实睡不着觉。如今适逢提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良社会坏境,老子故里也修建得更有格局了。不过,据说这里的遗迹始终都保存得还可以,在历史上毁坏相对较少,即使在过去动荡不安的年月,破坏也不是很严重,至少老君台、纪念碑、日月泉都还完好,和其它文化遗迹相比,也是奇迹了。鹿邑老君台那么这里我有个疑问,为何同是历经劫波,而老子的故里毁坏就不严重呢?要知道,在中华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社会制度更叠、兵火匪患、旱涝灾害、地震雷电、宗教冲突、政治反复、瘟疫创伤等诸多的天灾人祸,历时两千多年的峥嵘岁月,为什么老子的故里毁坏就不严重,就保存的比较好呢?奇怪!这虽然很奇怪,但是现实确实是如此,保存得就是比较好。对这个问题我后来经过仔细研究,发现了一些奥妙,或许能够解释其中的某些疑惑。行文至此,我就说说所琢磨来的一个问题:心态修为。纵观古今中外注重修炼的名人,在修为方面能够说到做到,能够扛得起放得下,清静无为到宁静致远地步,达到师法、道法皆自然意境,做得最好的还是人家老聃,几乎无人能出其右。在这里我不妨举上两个例子比较一下——先说第一个:名冠长史的苏东坡。这个人的名气非常大,老庄哲学也学得相当深刻,不然也不会历经磨难还能在创作上不断超越,一次比一次收获更大。但是,在修为方面儿,也就是在真正按照老子主张的至高心态修行方面,确确实实他没达到老子倡导的境界。有一次,苏门四学士之一的佛印请苏学士会餐,便派书童驾船去江对岸邀请。当时苏子在面禅打坐,说不能赴宴,可书童觉得不好交差,便再三恳求,他说坐禅不宜吃请,我现在是八风吹不动,谁请也不动。书童只好回去如实禀报。佛印一听,说什么“八风吹不动”,指示书童,你告诉他,我说了:“他放屁”。而后书童又划船过来,他仍然说八风吹不动,书童无奈,就把佛印的话如实讲给他。苏东坡一听就恼火了,什么?你这个削发修行的人也敢说这么粗俗的语言辱骂我?有辱斯文,太不像话,当即就起身跟书童一块儿过江去了。见到佛印就怒气冲冲的怼斥他,你敢说我放屁?佛印说:你不是说你“八风吹不动”吗?这不就被我“一屁打过江”来了!此时苏子方知上了秃驴的激将当,于是就有了“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的笑话留史。苏子生性豪放,朋友间开这种玩笑甚至恶作剧整蛊也是家常便饭。这个虽然是个笑话,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真正的修行者,哪怕像苏子这样把老庄哲学学得相当深入的人,若能达到内心真正超然也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7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