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提起刘文彩,可能脑子里马上都会冒出两个词:恶霸地主、收租院。前者,被写进了语文课本,后者,则出版过连环画,两者都在不少人的心目中烙上了难以抹去的印迹。关于刘文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坊间有很多说法,暂且不论。单说在刘氏庄园陈列了几十年、被称作中国雕塑史的里程碑的大型群雕《收租院》,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群雕一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优秀美术作品,自然有其不同凡响之处。《收租院》本身就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那个时代阶级斗争的产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发起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被当作中国地主阶级“总代表”的刘文彩庄园做成陈列馆,成为四川省和全国阶级斗争教育的典型场所。为适应当时阶级斗争的需要,四川省相关部门组织艺术家们集体创作了这组闻名中外的泥塑绝唱——《收租院》。位于四川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庄园老公馆内的这组群雕,从年9月开始创意构思,到年9月底作品完成,历时一年。作品主要采用我国民间传统泥塑技法,以完整的群像形式,运用现实主义的塑造方法创作而成,艺术地再现了农民向地主交付地租的典型事实和场景。这组群雕首尾延伸米,共塑造了同真人般大小的泥塑人像个,以连续性故事情节展现了送租、验租、风谷过斗、算帐、逼租以及佃农的反抗等历史画面,深刻反映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农村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和艺术缩影。据介绍,当时,《收租院》的创作任务由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美术老师赵树桐、王官乙带领几名学生负责。这是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在年国庆前完成。师生们在创作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上早操后,下乡与农民交流,了解收租情景。并且请农民现场指导;找不到专业感觉,又请来川剧团的专业演员为创作组作表情动作……《出租院》的样稿出来后,交相关部门审查没被通过,师生们就推倒重来,按照上级指示精神继续重新构思创作,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据说,仅创作组师生用过的草稿纸就能装辆卡车。雕塑工作正式开始后,因条件十分简陋,大家跑到集市上买来柴禾搭架工作,所用的泥巴则是就地从田间取土。当时,一个雕塑创作完成,仅用几块钱的成本,全部雕塑完成才用了一千多元钱,可见当时创作组的师生们是如何勤俭节约。年国庆前夕,《出租院》的所有雕塑全部完成并正式展出。整个雕塑共做了26组情节、个人物、件道具,布满平方米空间,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组雕塑,只用了刘文彩一个真人原型“算账”,手拿佛珠,背后保镖腰插双枪,旁边是军官和袍哥。据说,当时展出后,前来观看的人都痛哭流涕,有的人看完展出之后,还晕过去了。《出租院》的创作者们将西洋雕塑技巧与中国民间传统泥塑技巧融合为一,所创造出的这组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在当时包括之后的很多年,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社会影响。在年中国第四届文代会上,《收租院》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群雕一起,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两大优秀美术作品。《收租院》于-年间在北京复制展出,曾引起很大反响,其后在海外一些国家展览,也引起广泛好评。很多美术界的专家认为,《收租院》的作者们大胆运用中国古代民间庙宇泥塑的传统方法,即人物用稻草与棉絮和泥在木扎骨架上塑成,辅以其它材料如镶黑色玻璃球作为眼睛等,来进行现代大型雕塑创作,这在我国现代雕塑史上也是一大创举。新中国成立后,有两件被公认的两件雕塑作品:一个是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另一个就是刘氏庄园的"收租院"。《收租院》保存至今已经有50多年时间,依旧完整如初,年被评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是当代精湛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成为中国雕塑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当年,《出租院》这组经典雕塑带着“阶级斗争”的油彩,闪烁着艺术的光芒,被定格在那时的教科书和老画报上。如今,这组大型泥塑组雕《收租院》,无论其历史意义还是艺术价值,在我国美术史上仍旧处于难以替代的地位。(贺德敬文图)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