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开元二十五年(年),诗仙李白移家东鲁,与山东名士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mian)在泰安府(今天的泰安市)东南方向徂徕(cú,lái)山竹溪隐居,世人皆称他们为“竹溪六逸”。他们在此纵酒酣歌,啸傲泉石,举杯邀月,诗思骀荡,后来李白《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中曾有“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之句,便是对这段隐居生活的深情回忆。
竹溪六逸图五一小长假,正是阴历三月,大家要把三年疫情憋足的劲头都使了出来,有的朋友已经急不可耐,被诗人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那段诗句所吸引,南去了“扬州”。
公丕炎先生与三五好友,没有下扬州,而是上徂徕。
徂徕山百度百科:徂徕山,又称龙徕山,驮来山,是泰山的姊妹山,位于泰山东南,属泰山支脉,全部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5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与泰山隔牟汶河河谷平原遥望。徂徕山区峰峦嵯峨,林木茂密,有山峰99座,主峰太平顶,海拔米。《诗经·鲁颂》里便已记载“徂徕之松”,《水经注》里曾提到“山多松柏”,《邹山记》也曾记载此山“犹有美松”。徂徕山还是道教蓬莱派发源地。
徂徕山森林公园(太平顶)山上有徂徕山国家森林公园,徂徕山龙湾省级地质公园等自然景观,有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等革命文化传承地,也有徂徕山森林温泉康养中心、徂徕山滑雪场等游乐场所。
徂徕山龙湾地质公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碑说到这里,再多说一句,朋友们可以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的丁兆村馆长,他是我的老朋友。他的可敬之处是年自筹资金在磨山峪村修缮了烈士的陵园,毫无功利心的收集整理修缮革命历史文物。在泰安市委大力支持下,如今的博物馆已经今非昔比啦,成为了企事业院所学校等单位的党性教育基地。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博物馆(纪念馆)唐代“竹溪六逸”隐居在徂徕山,徂徕山有个六逸峰,有个“作书房”,这些还是鲜为人知的。
年4月30日(癸卯年三月十一日),寻着“竹溪六逸”的足迹,公丕炎与朋友们来到徂徕山。
徂徕村水库在徂徕山下,山东省徂徕山写生创作基地的张同利经理热情向大家介绍了基地情况和徂徕山文化。
公丕炎一行受到基地张经理欢迎写生基地外景(右二为刘府先生)从写生创作基地到六逸峰的山路弯弯曲曲,翠绿在眼前划过,景色别有洞天,前几年修建的水泥路仍结实如新,只是多数地方会车困难,考验着驾车技术,随着车子缓慢前移,翠绿色的经济林和红色的房顶汇成了画面的底色,丝带般的汶河蜿蜒像一条青蛇,远处的博阳城居民楼仿佛成了云中宫阙,泰安城和泰山像是被老奶奶的白纱巾笼罩着,已经隐去了身姿。
山高人为峰随着曲折的山路迂回婉转,歪斜欲倾的六逸峰不时在“牛角”“笋尖”“毡帽”“变形金刚”等形态中变换角色,真应了苏轼先生那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
六逸峰十几年前修建的水泥路在六逸峰下消失,车辆无法前行,尽头已是经济林与松柏相间的茂密树林。十几年前,这里开设的农家乐、射击场等设施已经不见了踪影,昂头天际的“六逸峰”雄伟如故,山峰下“作书房遗址”由破旧不堪的“废墟”变成了翻缮一新的三处整齐建筑。
修缮一新作书房专门立起来了古时碑刻,年奠立的石碑对作书房遗址作为铭记。农家乐的撤出,作书房遗址的修缮,“一撤一修”足见治国理政思想带来的新变化,这个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自信变成了每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中华传统文化因子即使在高山峻岭中、在深山老林里,依然会被铭记,被传承;金山银山理念已经让青色的山和绿色的水所擘画,这样的画面守住了民心民意。
作书房遗址据作书房遗址碑所记:作书房位于泰安市徂汶景区徂徕镇徂徕村东南2公里处崆崆山自然村山上,又名竹溪庵。相传为金代翰林学士承旨党怀英读书、著书处。竹溪庵西北崖有繁书"竹溪”二字,为党怀英所书。旧时,此处溪水西北流,翠竹夹岸丛生,碧玉如兰。金大学士党怀英在此读书,著《竹溪集》。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曾携五友隐居于此,创"竹溪六逸堂"(竹溪庵),自隋唐以来,历代名流隐士不断至此隐居著书立说,宋宝元年间,著名学者石介在家服丧时,在此创建"徂徕书院",人称石介为"徂徕先生"。元儒学教授时珍编《竹溪庵集》。现仅存遗址并残碑数声。在作书房遗址后有两行"登徂徕山许应元,嘉庆十二年二月刻"的题名刻石。此庵毁于日寇扫荡徂徕山时,现存有竹溪庵碑,立于玉皇阁旁,作书房原系二层楼房和诸多偏房所形成的建筑群,现因年代久远,偏房痕迹不多,今上层已坍塌,下层四面墙壁、门窗尚存,正中额题"玉帝阁"三字,东有茅屋数间,亦废弃不见。
公丕炎先生与六逸峰山美水秀、文化味儿浓、诗仙的足迹,再加上徂徕山是泰山的姊妹山,是泰山老奶奶碧霞元君的老家所在地,自驾游的人们不惧路窄山陡,已经是三三两两、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了。景色之美,山石之奇,如不是山路边宽空处散落的私家车,自己好像真的与“竹溪六逸”同游了。
在艺术家的眼睛里处处是风景公丕炎先生一同采风写生的这一队人马,成为了今天游人中最特殊的了,他们是游客,是金山银山的搬运工,是中华文化的寻觅者与传承者、传播者。
一路走来,也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人们纷纷向公丕炎先生投去敬佩的眼神,年长登高健步如飞更加让人脚力倍增,笔墨登场行云流水也让人顿足赏学,与画家们交流起来。看起来,采风写生不单单是“索取”,还是一个“传予”的过程。文化艺术就在点点滴滴中播下了种子。
公丕炎先生,著名花鸟画家,擅长画“鸡”。他是山东省泰安市第二届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
写生中的公丕炎先生4.30日早,公丕炎先生绘制李利鲁,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山水画家。
李利鲁教授李利鲁教授作品李军祥,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山书院院长,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称泰安牡丹一支笔。
李军祥教授写生中李军祥教授作品张林,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山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诗琴书画均有所涉猎,尤其擅长山水画。
张林教授写生中张林教授写生作品(徂徕山汶河泰山)徐岫,从事外贸产品营销,主攻经贸,兼习油画,是内敛而不张扬的油画画家。
张艳荣,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泰安市泰山区第十七届、第十八届人大代表;泰安市社科联专家。
徐岫与张艳荣夫妇在写生中张艳荣教授作品王新荣,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农工党泰安市书画院特聘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泰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泰山国画院画师。
王新荣写生中王新荣作品刘府,从事实体经济,是“两个毫不动摇”的坚定践行者。爱好书画,擅长书法创作。
在六逸峰下,大家散坐在“作书房遗址”旁,围拢在公丕炎老师身边,遥望着泰山汶水采风写生,用小我之心,大我之气,采徂徕之风、写汶河之魂、书泰山之志,期望能用自己的“书与画”涩瑟的对仗当年文学艺术家们的“诗与歌”。大家轻轻沉淀灵感,希望能与“仙人”有一个心灵间的相遇;默默升华节操,希望能守护历代文人墨客的飘逸风骨。
大家围拢在公丕炎先生周围我们走在徂徕山的山路上,就是走在文化艺术的山路上,不怕险峻、不畏荆棘,用身去体验自然,用心去感受文化。
行走在山路上“阳春三月”固然美好,“下里巴人”更有花园味道。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属于了“阳春三月”,还是列入了“下里巴人”。在采风写生之后进行交流时,大家冒昧的自嘲了一把:这里曾经保藏了“竹溪六逸”,今天冥冥之中能在徂徕山的山路上一起攀登,能在艺术的山路上同道,我们一行人就叫做“徂徕巴人”吧,互助互勉,多亲近些自然,既要争取创作登堂入室的“阳春三月”,也要踏踏实实多书写着“下里巴人”。
徂徕巴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