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北大荒”开设《北大荒红色印记》专栏,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照片,再现北大荒人开垦荒原的伟大壮举,反映建党百年来北大荒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沧桑巨变,涌现的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以及感天动地的历史事件,传承红色基因,厚植为民情怀,赓续精神血脉,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凝聚启航新征程、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北大荒红色印记之绥滨农场第一个修理厂纪念碑
在绥滨农场场史馆里,耸立在中心位置高厘米、宽53厘米的石碑格外醒目。这块有68年历史的石碑,是场史馆的镇馆之宝,它见证了绥滨农场建场初期农机修理迈向现代化的艰苦过程。
纪念碑正面绥滨农场始建于年1月。为了加大粮食生产力度,当时的合江省绥滨县县委为支援解放战争而做出成立绥滨农场的重要决策。当时,老场部选在农场原26队,县大队干部张云鹏率领80名垦荒志愿者带着16挂马车,来到这片亘古荒原上进行垦荒前的准备工作。4月,土地化冻后,建起了第一栋办公室和第一栋职工宿舍,拉开了绥滨农场向地球开战的第一幕。年9月,绥滨农场更名为松江省国营机械农场。年3月,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农场党委决定建一个农业机械修理厂。这座修理厂的图纸是由省里参照当时苏联老大哥集体农庄修理车间的样式设计的,因此,至今前苏联工业建筑模式依然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当时,省里领导非常重视此事,省农业厅田澍厅长亲自修改了几次图纸,其规模是按苏联集体农庄公顷土地所配备一个修理车间的标准进行规划的,当时的预算为4.3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这可是“天文数字”!
修理厂全景农业机械修理厂在当时创造了两个第一:建设时间第一。施工当年10月20日竣工,用时7个月;第二是质量第一,到现在68年过去了,厂房主体结构依然完好如初,墙上没较大裂缝,基础没下沉。修理厂分为大车间、辅助车间和零件库等。主车间南北方向并设有桥式吊车一部,吊车行走梁采用牛腿柱支撑,通梁上铺有钢轨,可以吊装3吨左右物件,西侧有落地高窗采光,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屋面有排风设施,保证室内冬季换气。经过7个月的奋战,修理厂于当年10月20日建设竣工。落成时,大家欢欣鼓舞,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工程感到自豪。
现在这里已成为党史教育基地(正面)为了纪念这个建场以来第一大工程,施工队专门从富锦请了一个叫王朝瑞的石匠刻了一个碑,把参与建设的所有人的名字都刻在了石碑上。关于这块碑还有许多传闻:有人说这块碑石原来是日本人在富锦时不知干什么用的,后来被石匠将原来的字打磨掉后,重新刻上施工者的名字,但是如今已无法考证,这又为石碑增加了一层神秘感。在厂房落成时,石碑被安放在厂房正门西南侧,成为了永恒的记载。
当年建设者的名字(复制)当年,建设者们还新建了宿舍、食堂、办公室、家属房等平方米的建筑物。那年10月份,场部由26队搬迁到24队,标志着垦荒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座修理厂的建成,是农场向苏联集体农庄学习,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印证,也是绥滨农场建场后的第一个标志性建筑。一个修理大车间凝结着绥滨农场几代农机人挥之不去的情结,见证了农场迈向农业现代化的光辉进程。它不仅是绥滨农场的建筑和农机修理的宝贵遗产,在垦区也应该是重点保护文物。年24队拆迁时,修理厂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而当年落成时的纪念碑几经辗转,被24队职工崔祥友收藏在家里,于年秋被请进了农场场史馆,成为了镇馆之宝。这块碑上,永远记录着当年建设者们的名字,见证着先辈们开发绥滨农场时的丰功伟业,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努力为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贡献力量,让北大荒精神万古流传。
文图:张钧碧魏荣江王立东
平面编辑:杨金丽审核:孟禹汐何洪艳许跃兵统筹:张永刚监制:韩志营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