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先师国画丰碑青瞳视角

中国画《八女投江》   

“王盛烈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有影响力的杰出艺术家和教育家,是中国美术界及社会公认的继徐悲鸿、蒋兆和之后的又一位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他创作的《八女投江》等作品,被誉为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座丰碑,王盛烈先生在鲁迅美术学院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为国家的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说。

年7月13日15时,“墨园耕者——王盛烈艺术创作与教学成就展”在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共展出王盛烈作品一百余幅,同时还有其本人的创作笔记和手稿,回顾和展示了王盛烈一生的艺术成就。

 大雨挡不住观众们的热情

当天14时,鲁迅美术学院的上空突然下起了大雨。虽然距离正式开展还有1个小时,但是很多鲁美的师生、沈阳的书画爱好者就已经来到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门外,大家打着雨伞静静地等待着。

15时,展览正式开幕。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致开幕词,他说:“鲁迅美术学院始终坚守鲁艺精神的传承,‘艺术为人民’的思想深深扎根于鲁美艺术教育与创作之中。正因为此,造就了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著名美术教育家——王盛烈先生。王盛烈先生以爱国精神和人文情怀,秉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弘扬民族精神,讴歌人民,讴歌时代。正是这种精神的坚守,使其以弘德之心、博爱之境投身于美术教育事业,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写下了闪光的一页。”

《八女投江》打动现场观众

“在他的作品中蕴藏着极其感人的魅力。”这是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对王盛烈作品的评价。

在现场,记者看到很多观众都被王盛烈的代表作——《八女投江》打动。一位观众一边流泪一边说:“只要看一眼,就仿佛被带到了那个硝烟年代,八名女战士每个人的面部表情都不一样,但是我能感受到她们视死如归的精神。”

李象群说:“王盛烈先生在艺术创作中,一直强调艺术要以生活为源泉,贴近时代和人民,追求艺品与人品的高度统一。在表现形式上,将西方绘画的写实方法与本民族传统笔墨技法有机结合,从而使中国人物画创作在表现历史和现实题材方面,充满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磅礴的生命活力。王盛烈先生于年创作的中国画《八女投江》,以史诗般苍凉悲壮的精神力量,将中国传统笔墨与西方素描造型创造性地融合,产生了撼动人心的视觉审美感受,实现了以水墨绘画语言描绘革命战争题材的历史性突破。他的艺术创作始终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相系相连,以作品歌颂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成为时代精神的标志,为现代中国美术史贡献了具有创新性与典型性的纪念碑般经典之作。”

 别开天地创立“关东画派”

开创“关东画派”,是王盛烈的又一重要贡献。

王盛烈作为“关东画派”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坚持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创作理念,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艺术精品。他记录鞍山火热的炼钢场景,描绘悠悠长白天池水,绘黑土地的农耕,展乡娃的淳朴,记下造船码头、水库工地、村落仓舍、林海雪原,黑土地上的点点滴滴。年创作的中国画作品《海风》展现了飒爽英姿的人物形象和万众同心的壮志豪情,人物真实、质朴,生动而鲜活,展现了人物内在的精神风骨与气韵。

著名的美术评论家王镛说:“上世纪80年代后,王盛烈先生将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爱浸透于关东黑土地上普通劳动者的塑造中。他的中国画作品《耕者》,刻画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厚朴之美;他的《家乡的孩子》《山泉》,从平凡中彰显出真爱、大爱、至爱、博爱的精神品格。他的山水画《梨花沟里人家》《秋光》《山又青青》《大地微微暖气吹》《春山绿春草青》等作品展现了山村、乡路的恬淡与宁静;他的《看云识变幻人间天上同》《烟云来复去山色有无中》则呈现出了气纳自然,神逸超然的气象与魂魄。这些作品充满着对生命的哲思,对真善美的坚定追求,对自然与宇宙的珍爱与敬畏,赋予了现实主义创作新的艺术内涵和表达面向。”

7月20日,展览结束,展览期间免费参观。

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杨博兰恩发/文

李浩/摄

王盛烈年出生于沈阳,18岁到日本留学,21岁回到祖国。年,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画展,与徐悲鸿相识。年,26岁的王盛烈转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讲师。年,任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第一副主任。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年,任中国画系主任。年,被推选为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年,被推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年,获“鲁迅美术学院荣誉终身教授”称号。年,王盛烈病逝,享年80岁。王盛烈在鲁迅美术学院执教五十余载,将自己的全部生命情感和艺术才华,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