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从网络上看到一名学生的习作:
《愁》
靠在阳台抽烟,
我抽一半,风抽一半,
我没和风计较,
因为风也有自己的忧愁。
稚嫩的笔触,就像清风一样纯粹,不带任何阻碍地吹过成年人的心田,自由地泛起欣喜的涟漪。我们都年轻过,都曾经少年不知愁滋味。
老师也和诗一首,即时给了评语:
斜依栏、吞云雾,
半入清风半入喉,
莫问清风何处走
清風也识人间愁。
老师不愧是师者,行文工整,立意高远,解答了学生的未知。
有人说,这对师生可以同时给“优+”。
诗歌是最活泼、最有亲和力的一种文体,它和散文结合,成为散文诗;
和戏剧结合,成为歌剧。
它和绘画所使用的工具虽然不同,但是互相渗透和影响。
关于写诗,林徽因曾有一段话,她说:
因为在某一时,或某一刻敏锐地接触到生活上的锋芒,或偶然地触遇到理想峰巅上云彩星霞,
不由得,不在我们所习惯的语言中编缀出一两串近于音乐的句子来,慰藉自己,解放自己。
就在这字行的空间里,有人去追求超实际的真实;
读诗者的反应一定有一大半也和我们这写诗的一样诚实天真。
仅仅设想:
在句子中间由音乐性的愉悦,接触到一些生活的底蕴,并且渗合着美丽的憧憬,把我们的情绪给他们的情绪搭起一座浮桥,把我们的灵感,给他们生活添些新鲜,把我们的痛苦伤心再揉成他们自己忧郁的安慰!
这是不是就构建起诗的基调和底色呢?!
林徽因年轻时的样子林徽因把写诗和品诗,解释得如此明了。
看林徽因的作品集,联想到这位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图案的设计者,联想着她握着细腻的笔触,抒发歌者的情怀,虽然在意料之中,却还是有惊喜;
再细细去读她的文字,发现很多是勇敢的面对,正是她的为人和性格。
林徽因的文学造诣令人惊叹——
她的著述文章别具一格,充满诗意又不失科学严谨;
她的散文充满灵性,诗歌更是脍炙人口。
再欣赏林徽因的诗歌代表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