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带来的是一位我国的女雕塑家张德华,南斯拉夫经常邀集各国雕塑家到他们国家,在短期内完成一件作如品,放在他们的城市里、公园里,以促进各国艺术文化的交流雕塑家张德华有坚实的造型力,有熟练的雕塑技巧,有充沛的艺术热情,有顽强的工作精神。全国美协推荐她到南斯拉夫去完成这项创作任务。年7月12日,张德华离开北京,飞往贝尔格莱德,旋即转赴达尼罗夫市。这是一座重山叠嶂、风景优美的山区城镇。这里盛产大理石,吸引着各方雕刻家们来此创作。
张德华刚到这里,就紧张地投入工作。来自中国、西德、东德荷兰以及南斯拉夫本国的十一位雕刻家,来到釆石场,选取自己作品适合的石料。要在短短二十天内,完成一件二米左右的大理石雕,对于张德华来讲,还是头一次。就年纪来讲,她是这十一位雕刻家中最大的。但是,由于她身体健壮、性格开朗,使得她的面容不像五十开的人。当人们问起她的年龄时,说:“我已经五十三岁啦!”那些人以为她是53年出生的呢!但是,起其他三、四十岁的同行来,这种紧张的工作毕竟使她深觉疲劳。出国时,她只带去一个15公分的石膏小稿。要把这件小稿放大成4×1.7米米的一件石雕,简直就像在石头上做泥塑一样。当地的工人用切割机帮助“开大荒”,是能尽早完成任务的条件之一。
但进入细部刻画时,就全靠她自己的造型能力和熟练技巧了。雕刻是在室外完成的,七月下旬正是盛暑,每天从清晨到傍晚,不停地工作,的确是很辛苦的。但是创作的愉快,参观者们热情地称赞,同行们亲切地帮助,给张德华留下难忘的印象。当地有位身材高大的山民,几乎天天来看她打石雕,当作品完成,张德华把这件雕刻的照片送给他时,这位淳朴的山民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并且不顾我们中国人的拘谨,真诚地亲吻了雕刻家的手。他恳切地邀请她去喝咖啡,以表达他对女雕刻家及其作品的敬慕到七月底,这件名为《憬》的女青年大理石头像完成了,仅仅用了十六天。
它将放置在达尼罗夫市繁华的街区。这件中国雌塑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将水远置放在南斯拉夫。我想,南斯拉夫人民看到这件闪烁着东方艺术光彩的雕塑,会想起她的作者的预定在八月初回国的张德华,利用仅有的几天时间,到贝尔格莱德去参观,并拍下许多优秀的南斯拉夫雕刻作品照片。参观了涅格士草的纪念像和二次大战纪念碑的雕塑。位于贝尔格莱德市郊的阿兰支罗兹国家公园,也是一个拥有世界各国雕塑作品的艺术胜地。当她来到这里参观时,竟意外地被主管难塑的负责人留住了。他极力请求张德华也为这座公园做一件石雕。
这项计划之外的任务,令她感到为难但是对于他们的盛情实在无法推卸,于是张德华又用了二十多天时间为他们完成了一件70公分左右女孩全身的大理石雕像,《少女与花》。他们还希望她把这件作品放大成2.5米,如时间来不及最好能在年重访南斯拉夫时,亲自放大这件作品。若不能如愿他们也要设法自己把这件作品放大。可见这个雕像受到他们多么大的钟爱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张德华做完了两件大理石雕像,这在常规的情况下是不可想象的。而德华同志以其坚毅的工作精神,出色地完成了这项国际艺术交流的使南斯拉夫人民热诚欢迎来自中国的艺术使者。
记者们在报刊上电视里热情洋溢地报导了中国的女雕塑家—张德华纽约的大都会最具规模,水平很高,藏品丰富而以精美的重要美术馆。从埃及,中国,力罗马,希腊,中世纪时期,文艺复时兴时期以至十八,十九,二十世纪的美术作品均有广而精的收藏,故不时更换其陈列作品,并经常举办世界著名美术家的回顾展及专题展可供经常观摩,研究。刚到纽约恰逢纪念马奈逝世百年大型回顾展,我能有幸看到这样规模的展出,机会难得,观赏再三。在展出的近二百件作品中显示了马奈一生的创作历程。史家对其成就众说不说他的一生为艺而艺术,作品中不引进任何思想与哲理;一说他的成就,
就是因为表现当时的法国社会,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创造了新的表现技巧,所以才名不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从他生活的角度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个侧影,百年后的今天每件作品都呈现着作者的思想才智。我在此看到的包括美术史中所记载的名家之作,之所以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时代的光芒,总起来说无论是表现宗教的、历史的、政治的、风俗的、或是风景肖像等等作品都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当代生活,反映了时代面貌。所以才产生经久不衰,百观不厌的魅力。它不但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感与时代感,同时还将他们继于现世的精湛完美的绘画技巧传给后世。所以我认为在南斯拉夫的邀请下16天完成大理石雕像,张德华是个很厉害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