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壮
丁香医生作者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会员
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
我当了5年的父亲,与此同时,我也已经打了22年的游戏。
孩子这边,从老大到老二,家长和娃一同成长;游戏这边,从初代的《波斯王子》到《底特律:变人》,通关的没通关的,数不胜数。
孩子与游戏对我都很重要,我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游戏能怎样服务于亲子之间的交互?功利点讲,游戏能带给孩子什么?
这方面,我可能比大多数的父母要有优势,因为我是一个学心理学的人。这个学科,完全可以胜任游戏和孩子之间的中介角色。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希望能用心理学的技术探讨一些游戏中的现象。那个时候,我玩《魔兽世界》,基本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被我花在了艾泽拉斯——也就是魔兽世界的故事所发生的那片土地上。
我向我的导师提报了这样一个学术选题——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会导致男性玩家在游戏中「男扮女装」?也就是说,玩家本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男性,但在游戏里,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去选了个女性角色呢?
这个选题当时太超前了,整个小组除了我,都没有一个硬核玩家,大家并不觉得这是一个能拿得上台面的问题。选题最终没通过,但心理学对游戏的探究效力可见一斑。
今天,这个学科以及它所代表的学术视角,依然影响着我,同时,也影响着我在养育中的决策,以及我和孩子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好在,最近十几年的研究,在儿童成长与电子游戏之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曾经有不少研究都认为电子游戏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但这其实都已经是老黄历了——咱不能拿前朝的剑,来斩本朝的官。今天的游戏种类繁多,对孩子所能起到的影响,也远远超越了大量家长和教育从业者的想象。
下面,我将说一说我个人的理解,探讨四类游戏和它们所能产生的好处。
?FPS游戏和认知能力
第一类游戏,就是FPS类的游戏,从我们小时候玩的《反恐精英》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到现在热门的《使命召唤》《逆战》甚至《绝地求生》,都属于这一类。
图片来源:作者实拍
「趁孩子去幼儿园,我跟我老婆会看一会儿吃鸡直播」
这是家长们经常能见到孩子玩的一类游戏,拿把枪,突突突,至于子弹倾泻的目标,有可能是另外的玩家,有可能是游戏里设定的敌人,还有可能是成群的僵尸。很多家长非常反感这类游戏:「一天到杀杀杀,你杀个僵尸你能学到个鬼?」
实话实说,玩这些游戏,孩子的确学不到什么东西,但是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技能,通过这些游戏,可以得到训练。
比如,孩子有可能学会更有效地分配注意力。所有这类游戏,玩家都要一方面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留意屏幕上可能出现的额外敌人,这对于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都有着非常大的挑战。与核心目标有关的注意机制叫做「集中式注意力」,与屏幕中的大量敌人和飞溅的弹药有关的注意力叫做「分布式注意力」。如果你只采用前者,紧盯着通关终点不放,你就不能活着冲到关底;但如果你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