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之旅韦岗新四军抗战纪念馆馆长寻访记

一段历史,一种精神。

追忆革命历程,翻阅历史画卷。

传承红色文化,感怀峥嵘岁月。

4月13日,我和李永义老大哥相约前往新四军韦岗抗战纪念馆寻访,从另一个角度感悟了红色传承的意义。

新四军韦岗伏击战的事迹家喻户晓。年6月17日,粟裕率新四军先遣支队和第一支队二团一部在镇江西南的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队,仅半小时便获全胜。韦岗战斗是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抗击日本侵略的第一仗。这一仗威震江南,挫敌凶焰,鼓我士气,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揭开了序幕,已载入我军的光辉史册。

02:40

据纪念馆原负责人汤忠胜介绍,这次伏击战是一次完胜,新四军未被日寇击亡一人!虽然有一人受伤后不治而亡,那是混战中发生的误伤己方战士的情况。他要求前来搞纪念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可带花圈,只能献花篮!因为按中国的传统习俗,花圈是送给烈士寄托哀思的,这里是胜利纪念碑,不是烈士纪念碑。死的是十余名日本鬼子,向胜利纪念碑敬献花篮是为了铭记新四军抗日将士的丰功伟绩,教育后代,继承和发扬抗战英雄的革命精神,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

纪念碑由郭化若题词,郭化若是一代红色儒将、毛泽东的军事高参,曾经是党中央的一枝笔杆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淞沪警备区司令员兼政委,并兼任上海防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等职,年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一九八五年九月纪念馆建成后,汤忠胜作为这里的第一任负责人,一干就是三十几年。七年前因为年龄原因办理了正式退休手续,退休后被组织继续留用至今。回顾起自己作为一个“红色文化守望者”的历程,汤忠胜感慨万端。

韦岗纪念馆位于镇江西南15公里,韦岗一带属于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雄踞着两座青山——赣船山和高骊山,镇(镇江)句(句容)公路蜿蜒穿行于两山之间。公路东侧是海拔米的赣船山,西侧是海拔米的高骊山。现在的S省道从纪念馆门前经过,以前是一个狭窄的石子路,仅仅可供车辆交汇,地处荒郊野外,人迹罕至。开始的时候,这里连个房子都没有,冷清、孤独。八五年初建纪念碑、馆,是市政府联合一些大企业搞赞助,花了二十万建成。他是八七年到纪念馆工作,开始是叫管委会主任,后来改为文保所所长,再后来叫纪念馆馆长。

继任负责人沈小宝这样评价他的师傅汤忠胜:他一个人在这个荒郊野岭的岗位默默坚守三十几年,把一生奉献给了这里的纪念馆事业,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怀和执着精神是坚守不下去的。尽管他现在退休了,人退心不退,他现在带着我,我一定会顺着他的足迹,用他的精神鼓舞自己,把他坚守的东西保护好,传扬红色纪念,把红色文化做好做实做强!

沈小宝还提到了汤忠胜老馆长被众人赞誉的一个生活细节:自从他复员回来后,自购设备,每天坚持在家中升国旗!高扬“祖国在我心中”主旋律,这一坚持下来就是几十年!此为韦岗镇独此一家之举!

听了沈小宝馆长的介绍,汤忠胜老馆长把青春奉献给纪念馆事业的精神感动人,更被他这种自觉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他为党做了一辈子的红色宣传,而他本人的所作所为不更是一种红色形象代言么!

汤忠胜老馆长对纪念馆新负责人汤小宝也是充满信心与期望:纪念馆工作岗位、工作程序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政治敏感性要强,这是个窗口岗位,担负着镇江市对外红色宣传的重任。他能很快地适应纪念馆各方面岗位要求,从讲解及工作管理等各方面,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在短短的二三年时间里,就能独当一面,冲锋陷阵地开展工作,是润州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并被评为镇江市润州区十大好人之一。

离开纪念馆,再一次扫看了宣传画廊里那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教育内容,像汤忠胜这样的纪念馆红色文化守望者们,他们不仅是红色文化宣传者,更是个红色文化的践行者,党旗因他们而更鲜艳和精彩!

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位于高骊山上,高25米,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之际,镇江军民纪念新四军挺进江南第一仗而建立的,碑上九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粟裕同志在病中特意委托郭化若同志题写。

韦岗战斗也是新四军与日军之间的第一场白刃格斗战,表明新四军指战员初始就有面对面拼杀日寇的勇气。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的上部就是刺刀造型。

碑座正面青松衬托的新四军臂章“N4A”浮雕

碑体东侧陈毅元帅的题诗浮雕

碑体西侧粟裕大将的题诗浮雕

碑体背面军民欢庆胜利场景的浮雕

文保碑文保碑背面爱国教育基地牌馆门口的接待室馆大门通往纪念碑的石径韦岗抗战历史陈列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694.html